国学导航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無明何義謂體非明若爾無明應是眼等。旣爾.此義應謂明無。若爾.無明體應非有。

  爲顯有體義不濫餘.頌曰.

  明所治無明. 如非親.實等。

  論曰.如諸親友所對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諦語名實.此所

  對治虚誑言論名爲非實.非異於實亦非實無.等言爲顯非法非義非事等性.非異

  非無.如是無明别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非無。云何知然。說行緣故。復有誠證.頌曰.

  說爲結等故. 非惡慧見故. 與見相應故. 說能染慧故。

  ********************

  論曰.經說無明以爲結縛隨眠及漏[一]軛暴流等.非餘眼等及體全無可得說爲結縛

  等事.故有别法說名無明。如惡妻子名無妻子.如是惡慧應名無明。彼非無明有是

  見故.諸染汙慧名爲惡慧.於中有見故非無明。若爾.非見慧應許是無明。不爾.無明

  見相應故.無明若是慧.應見不相應.無二慧體共相應故。又說無明能染慧故.如契

  經言貪欲染心令不解脫.無明染慧令不清淨.非慧還能染於慧體.如貪異類能染

  於心.無明亦應異慧能染。如何不許諸染汙慧間雜善慧令不清淨說爲能染.如貪

  染心令不解脫.豈必現起與心相應方說能染.然由貪力損縛於心令不解脫.後轉

  滅彼貪熏習時心便解脫.如是無明染汙於慧令不清淨非慧相應.但由無明損濁

  於慧.如是分别何理相違。誰復能遮自所分别.然異慧類别有無明.如貪異心.此說

  爲善。有執煩惱皆是無明.此亦應同前理遮遣.若諸煩惱皆是無明.於結等中不應

  别說.亦不應與見等相應.見等不應自相應故.或亦應說無明染心.若謂此中就差

  注:

  [一]原刻作枙.今依麗刻改.

  ********************

  别說.應於染慧不說總名。旣許無明别法爲體.應說此體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寶

  業果。未測何相名不了知.爲異了知爲此非有.二俱有過.如無明說。此謂了知所治

  别法。此復難測.其相是何。此類法爾應如是說.如餘處言云何爲眼.謂清淨色眼識

  所依.無明亦然.唯可辯用。大德法救.說此無明是諸有情恃我類性。異於我漫.類體

  是何。經言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見已.諸所有愛諸所有見諸所有類性.諸我我所執

  我慢執隨眠.斷遍知故無影寂滅.故知類性異於我慢。寧知類性卽是無明。不可說

  爲餘煩惱故。豈不可說爲餘慢等。若更於此巨細硏尋.言論繁雜.故應且止。名色何

  義。色如先辯.今唯辯名.頌曰.

  名.無色四藴。

  論曰.無色四藴何故稱名。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爲名。云何隨名勢力

  轉變。謂隨種種世共立名.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卽如牛馬色昧等名。此復何緣標以

  ********************

  名稱。於彼彼境轉變而緣.又類似名.隨名顯故.有餘師說.四無色藴.捨此身已轉趣

  餘生.轉變如名.故標名稱。觸何爲義頌曰.

  觸六.三和生。

  論曰.觸有六種.所謂眼觸乃至意觸。此復是何.三和所生.謂根境識三和合故有别

  觸生。且五觸生可三和合.許根境識俱時起故.意根過去法或未來.意識現在.如何

  和合。此卽名和合.謂因果義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謂根境識三同順生觸故。諸師

  於此覺慧不同.有說三和卽名爲觸.彼引經證.如契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

  爲觸。有說别法與心相應三和所生說名爲觸.彼引經證.經言.云何六六法門.一六

  內處.二六外處.三六識身.四六觸身.五六受身.六六愛身.此契經中根境識外别說

  六觸.故觸别有。說卽三和名爲觸者.釋後所引六六經言.非由别說便有别體.勿受

  及愛非法處攝。無如是失離愛受觸别有所餘法處體故。汝宗離觸無别有三.可觸

  ********************

  及三差别而說。雖有根境不發於識.而無有識不託根境.故已說三更别說觸.便成

  無用。有餘救言.非諸眼色皆諸眼識因.非諸眼識皆諸眼色果.非因果者别說爲三.

  因果所收總立爲觸。說離三和有别觸者.釋前所引如是三法聚集和合名觸經言.

  我部所誦經文異此.或於因上假說果名.如說諸佛出現樂等。如是展轉更相難釋

  言論繁多故應且止。然對法者說有别觸。卽前六觸復合爲二.頌曰.

  五相應有對. 第六俱增語。

  論曰.眼等五觸說名有對.以有對根爲所依故.第六意觸說名增語.所以然者.增語

  謂名.名是意觸所緣長境.故偏就此名增語觸.如說眼識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識

  了青亦了是青.故名爲長.故有對觸名從所依.增語觸名就所緣立。有說意識語爲

  增上方於境轉.五識不然.是故意識獨名增語.與此相應名增語觸.故有對觸名從

  所依.增語觸名就相應立。卽前六觸隨别相應.復成八種.頌曰.

  ********************

  明.無明.非二. 無漏染汙餘. 愛恚二相應. 樂等順三受。

  論曰.明無明等相應成三.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此三如次應知卽是

  無漏染汙餘相應觸.餘謂無漏及染汙餘.卽有漏善無覆無記。無明觸中一分數起.

  依彼復立愛恚二觸.愛恚隨眠共相應故。總攝一切復成三觸.一順樂受觸.二順苦

  受觸.三順不苦不樂受觸.此三能引樂等受故.或是樂等受所領故.或能爲受行相

  依故.名爲順受。如何觸爲受所領行相依。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如是合成十六

  種觸。受何爲義頌曰.

  從此生六受. 五屬身.餘心。

  論曰.從前六觸生於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至意觸所生[一]受.六中前五說爲身受依色

  根故.意觸所生說爲心受但依心故。受生與觸爲後爲俱。毗婆沙師說俱時起.觸受

  展轉俱有因故。云何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可成立。如何不立。無功能故.於已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五屬身餘心句.

  ********************

  生法餘法無能。此與立宗義意無别.如言二法俱時而生能生所生義不成立.於已

  生法餘法無能.義意同前重說何用。若爾便有互相生失。許故非失.我宗許二爲俱

  有因亦互爲果。仁雖許爾.而契經中不許此二互爲因果.契經但說眼觸爲緣.生眼

  觸所生受.曾無經說眼受爲緣生眼受所生觸.又此義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極成

  能生彼法.此法與彼時别極成.如先種後芽先乳後酪先擊後聲先意後識等。先因

  後果非不極成.亦有極成同時因果.如眼識等眼色等俱.四大種俱有所造色。此中

  亦許前根境緣能發後識.前大造聚生後造色何理能遮。如影與芽豈非俱有。有說

  觸後方有受生.根境爲先次有識起.此三合故卽名爲觸.第三剎那緣觸生受。若爾

  應識非皆有受.諸識亦應非皆是觸。無如是失.因前位觸故後觸位受生.故諸觸時

  皆悉有受.所有識體無非是觸。此不應理。何理相違。謂或有時二觸境别.因前受位

  觸生後觸位受.如何異境受從異境觸生.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一]心同緣一境。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麗刻及藏本刪.

  旣爾若許有成觸識是觸無受.於此位前有識有受而體非觸.緣差故然斯有何過。

  若爾便壞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恆俱。彼定恆俱依何教立。依本論立。我等但以

  契經爲量.本論非量壞之何咎.故世尊言當依經量.或大地法義非要遍諸心。若爾

  何名大地法義。謂有三地.一有尋有伺地.二無尋唯伺地.三無尋無伺地.復有三地.

  一善地二不善地.三無記地.復有三地.一學地.二無學地.三非學非無學地.若法於

  前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於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於諸染地中有

  名大煩惱地法.如是等法各隨所應更代而生.非皆並起.餘說如是.大不善地法因

  誦引來.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誦。若於觸後方有受生.經云何釋.如契經說眼及色爲

  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但言俱起.不說觸俱.此於我宗何違須釋.又於

  無間亦有俱聲.如契經說與慈俱行.修念覺支.故彼非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是受

  是想是思是識.如是諸法相雜不離.故無有識離於受等。今應審思.相雜何義.此經

  ********************

  復說諸所受卽所思.諸所思卽所想.諸所想卽所識.未了於此爲約所緣爲約剎那

  作如是說。於夀與煖俱時起中.亦有如斯相雜言故.例知此說定約剎那。又契經言

  三和合觸.如何有識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觸.故應定許一切識俱悉皆有觸.

  諸所有觸無不皆與受等俱生。傍論已終應辯本義.頌曰.

  此復成十八.  由意近行異。

  論曰.於前略說一心受中.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此意

  近行十八云何.謂喜憂捨各六近行。此復何緣立爲十八.若由自性應但有三.喜憂

  捨三自性異故.若由相應應唯有一.一切皆與意相應故.若由所緣應但有六.色等

  六境爲所緣故。此成十八.具足由三.於中十五色等近行名不雜緣.境各别故.三法

  近行皆通二種。意近行名爲目何義。傳說喜等意爲近緣.於諸境中數遊行故.有說

  喜等能爲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如何身受非意近行。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無

  ********************

  分别故亦非行。第三靜慮意地樂根.意近行中何故不攝。傳說初界意識相應無樂

  根故.又無所對苦根所攝意近行故。若唯意地.何故經言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

  近行.廣說如經。依五識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說.如依眼識引不淨觀.此不

  淨觀唯意地攝.又彼經言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不應難。若雖非見乃至觸已而起

  喜憂捨亦是意近行.若異此者.在欲界中應無緣色界色等意近行.又在色界應無

  緣欲香味觸境諸意近行.見已等言隨明了說。見色等已.於聲等中起喜憂捨亦意

  近行.隨無雜亂故作是說.於中建立根境定故。爲有色等.於喜等三唯能順生一近

  行不。有.就相續非約所緣。諸意近行中幾欲界繫.欲界意近行幾何所緣.色無色界

  爲問亦爾。頌曰.

  欲緣欲十八. [一]色十二.上三. 二緣欲十二.  

  八自.二無色. 後二緣欲六. [二]四自.一上緣.

  注:

  [一]三本次半頌開爲三句云.有色境十二.由上三靜慮.十二欲所行.

  [二]三本開爲半頌.

  ********************

  初無色近分. 緣色四.自一. [一]四本及三邊. 唯一緣自境。

  論曰.欲界所繫具有十八.緣欲界境其數亦[二]然.緣色界境唯有十二.除香味六.彼無

  境[三]故.緣無色境唯得有三.彼無色等五所緣故。說欲界繫已.當說色界繫.初二靜慮

  唯有十二.謂除六[四]憂.緣欲界境亦有十[五]二.除香味四餘八自緣.二緣無色.謂法近[六]行.

  三四靜慮唯六.謂[七]捨.緣欲界境亦得有[八]六.除香味二餘四自[九]緣.一緣無色.謂法近行。

  說色界繫已.當說無色(一〇)繫.空處近分唯有四種.謂捨.但緣色聲觸法(一一)緣.第四靜慮亦

  具有四種.此就許有别緣者說.若執彼地唯總緣下.但有雜緣法意近(一二)行.緣無色界

  唯一.謂法.四根本地及上三邊唯一謂法.但緣自境.無色根本不緣下故.彼上三邊

  不緣色故.不緣下義如後當辯。此意近行通無漏耶。頌曰.

  十八唯有漏。

  論曰.無意近行通無漏者.故言十八唯是有漏。誰成就幾意近行耶。謂生欲界.若未

  注:

  [一]三本缺此句頌.

  [二]三本次牒頌文色十二一語.

  [三]次牒頌文上三.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緣欲.

  [五]次牒頌文八自.

  [六]次牒頌文發二緣〔六.〕

  [七]次牒頌文欲六.

  [八]次牒頌文四自.

  [九]次牒頌文一上緣.

  (一〇)三本次牒頌文初無色近分.

  (一一)次牒頌文緣色四.但勘梵藏本無四字.

  (一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自一.

  ********************

  獲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無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下緣.唯染

  汙故.若已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貪成欲一切.初靜慮十.餘說如前.初靜慮中唯成

  四喜.染不緣下香味境故.捨具成六.未至定中善心得緣香味境故.餘隨此理如應

  當知。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捨法近行.謂通果心俱。有說如是諸意近行毗婆沙師

  隨義而立.然我所見經義有殊.所以者何.非於此地已得離染可緣此境起意近行

  故.非有漏喜憂捨三皆近行攝.唯雜染者與意相牽數行所緣是意近行。云何與意

  相牽數行。或愛或憎或不擇捨.爲對治彼說六恆住.謂見色已不喜不憂心恆住捨

  具念正知.廣說乃至知法亦爾.非阿羅漢無有世間緣善法喜.但爲遮止雜染近行

  故作是說。又卽喜等爲三十六師句.謂爲耽嗜出離依别.此句差别大師說故.耽嗜

  依者謂諸染受.出離依者謂諸善受。如是所說受有支中應知義門無量差别。何緣

  不說所餘有支。頌曰.

  ********************

  餘已說當說。

  論曰.所餘有支或有已說或有當說.故此不論.此中識支如先已說.識謂各了别此

  卽名意處等.其六處支如先已說.彼識依淨色名眼等.五根等.[一]行有二支業品當說.

  愛取二支隨眠品當說。此諸緣起略立爲三.謂煩惱業異熟果事應寄外喻顯别功

  能.頌曰.

  此中說煩惱. 如種復如龍. [二]如草根樹莖. 及如糠裹米.

  業如有糠水. 如草藥如華. [三]諸異熟果事. 如成熟飲食。

  論曰.如何此三種等相似。如從種子芽葉等生.從煩惱生煩惱業事.如龍鎮池水恆

  不竭.煩惱鎮業生續無窮.如草根未拔苗剪剪還生.未拔煩惱根趣滅滅還起.如從

  樹莖頻生枝華果.從諸煩惱數起惑業事.如糠裹米能生芽等非獨能生.或得裹業

  能感餘生非獨能感.惑如種等應如是[四]知。如米有糠能生芽等.業有煩惱能招異熟.

  注:

  [一]陳本卷八.

  [二]陳本藏本此半頌合爲一句.

  [三]二本缺此句.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業如有糠水如草藥如華兩句.

  ********************

  如諸草藥果熟爲後邊.業果熟已更不招異熟.如華於果爲生近因.業爲近因能生

  果熟.業如米等應如是[一]知。如熟飲食但應受用.不可復轉成餘飲食.異熟果事旣成

  熟已不能更招餘生異熟.若諸異熟復感餘生.餘復感餘應無解脫.事如飲食應如

  是知。如是緣起煩惱業事生生相續不過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釋.染不染義三界

  有無.今當略辯.頌曰.

  於四種有中.

  生有唯染汙. 由自地煩惱. 餘三.無色三。

  論曰.於四有中.生有唯染。由何煩惱.自地諸惑.謂此地生.此地一切煩惱染汙此地

  生有.故對法者咸作是言.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

  惱力.非由自力現起纏垢.雖此位中心身昧劣.而由數起或近現行引發力故.煩惱

  現起.應知中有初續剎那亦必染汙.由如生[二]有。然餘三有一一通三.謂本死中三.分

  注:

  [一]次牒頌文如成熟飲食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餘三.

  ********************

  善染無[二]記。於無色界除中有三.非彼界中有處隔别爲往餘處可立中有.頌中不說

  欲色二界.故知於中許具四有。有情緣起已廣分别.是諸有情由何而住。頌曰.

  有情由食住.

  [二]段欲.體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脫故.

  觸思識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後二於當有. 引及起如次。

  論曰.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何等爲食.食有

  四種.一段二觸三思四識。段有二種.謂細及麤.細謂中有食香爲食故.及天劫初食

  無變穢故.如油沃砂散入支故.或細汙蟲嬰兒等食說名爲細.翻此爲麤.如是段食

  唯在欲界.離段食貪生上界[三]故.唯欲界繫香味觸三一切皆爲段食自體.可成段别

  而飲噉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涼如何成食。傳說此語從多爲論.又雖非飲

  注:

  [一]次牒頌文無色三.

  [二]三本此句開爲半頌云.段食在欲界.以三處爲體.

  [三]三本次牒頌文體唯三.

  ********************

  噉而能持身亦細食所攝.如塗洗等。色亦可成段别飲噉.何緣非食。此不能益自所

  對根解脫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資益自根大種後乃及餘.飲噉色時於自根大尚不

  爲益況能及餘.由彼諸根境各别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緣色觸生是食非色.又不

  還者及阿羅漢解脫食貪.雖見種種上妙飲食而無益[一]故。觸謂三和所生諸觸。思謂

  意業。識謂識藴。此三唯有漏.通三界皆有。如何食體不通無漏。毗婆沙師作如是釋.

  能資諸有是其食義.無漏修生爲滅諸有.又契經說.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

  及能資益諸求生者.無漏不然.故非食體.言部多者顯已生義.諸趣生已皆謂已生。

  復說求生爲何所[二]目。此目中有.由佛世尊以五種名說中有故.何等爲五.一者意成

  從意生故非精血等所有外緣合所成故.二者求生常喜尋察當生處故.三者食香

  身資香食往生處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藴故.五者名起對向當生暫時起故.

  如契經說有壞自體起.有壞世間生.起謂中有.又經說有補特伽羅已斷起結未斷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觸思識三食有漏通三界二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二句.

  ********************

  生結.於此經中廣說四句.離二界貪諸上流者爲第一句.中般涅槃爲第二句.諸阿

  羅漢爲第三句.除前諸相爲第四句。又部多者.謂阿羅漢.餘有愛者說名求生。幾食

  能令部多安住.幾食資益求生有情。毗婆沙師說皆具四.諸有愛者亦由段食爲緣

  資益令招後有.以世尊說四食皆爲病癰箭根老死緣故.亦見思食安住現身.世傳

  有言.昔有一父.時遭饑饉欲造他方.自旣饑羸.二子嬰稚意欲攜去.力所不任.以囊

  盛灰挂於壁上.慰喻二子云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時延命.後有人至取囊爲開.子見

  是灰望絕便死.又於大海.有諸商人遭難敗船飲食俱失.遙瞻積沫疑爲海岸.意望

  速至命得延時.至觸知非望絕便死.集異門足說大海中.有大衆生登岸生卵.埋於

  沙內還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壞.如其失念卵卽敗亡.此不應然.違食義故.豈他

  思食能持自身.理實應言卵常思母得不爛壞.忘則命終.起念母思在於觸位。諸有 

  漏法皆滋長有.如何世尊說食唯四。雖爾.就勝說四無失.謂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

  ********************

  能依.後之二食能引當有能起當有.言所依者.謂有根身段食於彼能爲資益.言能

  依者.謂心心所觸食於彼能爲資益.如是二食.於已生有資益功能最爲殊勝.言當

  有者.謂未來生.於彼當生思食能引.思食引已.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起.如是

  二食於未生有引起功能最爲殊勝.故雖有漏皆滋長有.而就勝能唯說四食.前二

  如養母養已生故.後二如生母生未生故。諸所有段皆是食耶。有段非食.應作四句.

  第一句者謂所飲噉爲緣損壞諸根大種.第二句者謂餘三食.第三句者謂所飲噉

  爲緣資益諸根大種.第四句者除前諸相.如是觸等隨其所應一一當知皆有四句。

  頗有觸等爲緣.資益諸根大種而非食耶。有謂異地無漏觸等.諸有食已損食者身

  亦名爲食.初資益故.毗婆沙說食於二時能爲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

  二消化已資根及大。何趣何生.各具幾食。五趣四生.皆具四食。如何地獄有段食耶。

  鐵丸鎔銅.豈非段食。若能爲害亦是食者.則與前說四句相違.又品類足言.云何爲

  ********************

  段食.謂能資益諸根大種.廣說乃至識食亦爾。彼說且依能資益者說名爲食.故不

  相違.然地獄中熱鐵丸等雖於食已能爲損害.而能暫時解除饑渴.得食相故亦名

  爲食.又孤地獄段食如人.故五趣中皆有四食。世尊所說有人能施一百外道離欲

  仙食.若能施一贍部林中異生者食其果勝彼.何謂贍部林中異生。有作是釋.所有

  一切住贍部洲諸有腹者。彼釋非理.說一言故.又於此中有施無量異生者食.理勝

  以食施少外道離欲仙人.何足爲奇校量歎勝。有言彼是近佛菩薩。理亦不然.施彼

  獲福勝施俱胝阿羅漢故。毗婆沙者說此異生.是已獲得順決擇分。此名與義亦不

  相應.曾無契經或本論說得順決擇分居贍部林中.當知彼唯自所分别。後身菩薩

  居贍部林名彼異生。此說應理.爾時菩薩同離欲仙.故對彼仙校量歎勝.雖施菩薩

  福勝無邊.乘前校量且言勝百.理必應爾.由後世尊除彼果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

  校量勝劣.若不爾者世尊則應將彼異生對預流向。已說有情緣起及住.如先所說

  ********************

  夀盡死等.今應正辯何識現前.何受相應有死生等。頌曰.

  斷善根與續. 離染退死生. 許唯意識中. 死生唯捨受.

  非定無心二. 二無記涅槃. 漸死足臍心. 最後意識滅.

  下人天不生. 斷末摩水等。

  論曰.斷善續善.離界地染.從離染退.命終受生.於此六位法爾唯許意識非餘.所說

  生言.應知亦攝初結中有。死生唯許捨受相應.捨相應心不明利故.餘受明利不順

  死[一]生。又此二時唯散非定.要有心位必非無心.非在定心有死生義.界地别故.加行

  生故.能攝益故.亦非無心有死生義.以無心位命必無損.若所依身將欲變壞.必定

  還起屬所依心然後命終更無餘理.又無心者不能受生.以無因故.離起煩惱無受

  生故。雖說死有通三性心.然入涅槃唯二無記.若說欲界有捨異熟.彼說欲界入涅

  槃心亦具威儀異熟無記.若說欲界無捨異熟.彼說欲界入涅槃心但有威儀而無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非定無心二句.

  ********************

  異熟。何故唯無記得入涅槃。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故。於命終位何身分中識最後滅。

  頓命終者.意識身根欻然總滅.若漸死者.往下人天.於足臍心如次識滅.謂墮惡趣

  說名往下彼識最後於足處滅.若往人趣識滅於臍.若往生天識滅心處.諸阿羅漢

  說名不生彼最後心亦心處滅.有餘師說彼滅在頂.正命終時於足等處身根滅故

  意識隨滅.臨命終時身根漸減至足等處欻然都滅.如以少水置炎石上漸減漸消

  一處都盡。又漸命終者.臨命終時多爲斷末摩苦受所[一]逼.無有别物名爲末摩.然於

  身中有異肢節觸便致死是謂末摩.若水火風隨一增盛.如利刀刃觸彼末摩.因此

  便生增上苦受.從斯不久遂致命終.非如斬薪說名爲斷.如斷無覺故得斷名。地界

  何緣無斯斷用。以無第四內災患故.內三災患謂風熱淡.水火風增隨所應起.有說

  此似外器三災。此斷末摩天中非有.然諸天子將命終時.先有五種小衰相現.一者

  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滴著身.四者本性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斷末摩水等句.

  ********************

  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一]今數瞬動.此五相現必定當死.復有五種大衰相現.

  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華鬘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此五

  相現必定當死。世尊於此有情世間生住沒中建立三聚。何謂三聚。頌曰.

  正邪不定聚.  聖.造無間.餘。

  論曰.一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三不定性聚。何名正性.謂契經言貪無餘斷.瞋無餘

  斷.癡無餘斷.一切煩惱皆無餘斷.是名正性。定者.謂聖.聖謂已有無漏道生.遠諸惡

  法故名爲聖.獲得畢竟離繫得故.定盡煩惱.故名正定。諸已獲得順解脫分者.亦定

  得涅槃.何非正定。彼後或墮邪定聚故.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者極七返有

  等.又彼未能捨邪性故.不名正定。何名邪性。謂諸地獄傍生餓鬼是名邪性。定謂無

  間.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邪定。正邪定餘.名不定性.彼待二緣可成二故。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

  注:

  [一]原刻作令.今依麗刻改.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