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谢良佐

 

  〖谢良佐〗(1060一1130年)字显通,学者称上蔡先生,北宋寿春上蔡(今属河南)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历仕州县。建中靖国初,官京师。上殿召对,英宗有意用之。良佐以“上意不诚”,乃求任监局,得监西京竹木场。因语不慎下狱,废为庶民。曾从程颢受业,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上蔡学派创始人,著名弟子有朱震、曾恬、詹勉、郑毂、朱巽等。黄宗熹誉为“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第一。”“其论仁以‘觉’,以‘生意’,论诚以‘实理’,论敬以‘常惺惺’,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宋元学案·上蔡学案》)良佐治学“以禅证儒”。他认为,以“生意”解释仁,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仁体现万物的生意。故仁者,为天之理,非为杜撰。天理为当然而已。当然而为之,即是天的所为。圣门学者,要以克己为本,无私心,便使人浑然与物同体。他在“格物穷理”论上继承二程的思想,认为“格物穷理”,必须从认识“天理”才能获得。所谓“天理”,是“自然底道理”,无丝毫杜撰。如人乍见孺子将坠人井中,皆有怵惕侧隐之心。乍见时,其心怵惕,即是“天理”。“天理”是人人皆有,是自然而然的。“天理”与人欲相对立,要恢复“天理”,必须扫除心中的人欲。有一分人欲,则灭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则战胜一分人欲。人欲放肆,则“天理”泯灭。学者须穷理。因物物皆有理,穷理才能知人所为,知天的所为。知天的作为,则人与天合一。天与人合一,则无往而非理也。不能穷理,则人们不能认识“真我”。我是什么,理便是我。真我”就是使内心“天理”复明。“格物穷理”,非是物物去探求物理,而是要“穷其大者”,抓住最重要的道理。真正认识到“万物皆是一理”,万物都是“天理”的体现,也是万物皆通。所以天,理也,人亦理也。遵循“天理”,则人与天合一。人与天合一,则我非我也,乃理也。理非理也,乃天也。良佐还用禅学解释《论语》。他认为,自秦、汉以来,开门教授《论语》者,不过是分章析句而已。魏、晋以后,读者更少。既不知读其书,也不知圣人心。虽欲读之,也不得要领。圣人辞近指远,辞有尽无微旨无穷。有尽者可求助于训诂,无穷者要领会深远的精神。犹如观人,他日识其面,今日见其心,虽改容更貌,人则如故。所以难读。同声然后相应,同气然后相求。只有使“本真”的心恢复,才可深懂《论语》的微旨,受到启发,久而久之,学习的益深,行为益显著,知视听言动皆符合于理,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至此,则会深信“辞近而指远”。谢良佐的“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与李宰》)的先河,其引禅人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也颇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论语解》、《上蔡语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