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孙复

 

  〖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北宋晋州平阴(今山西临汾)人。四举进士而不第。隐居泰山,聚众讲学,世称“泰山先生”。与胡瑗、石介同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石介为学官作《明隐篇》上于朝廷,推崇孙复学周公、孔子之道。声称自周以来,“贤人之穷者唯泰山明复先生”。范仲淹、富弼等皆言明复有经术,宜在朝廷重用。故召为国子监直讲,迩英殿祗候说书。杨安国上言孙复讲经多异先儒,又被孔直温案牵连、被贬虔州监税、徒泗州,又知长水县、应天府判官。后翰林学士赵□等上言,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使佐州县。乃复为直讲,迁殿中丞。时以讲《春秋》著称。推崇儒学,着重宣扬道统论。他认为,文者,是道之用;道者,为教之本。必须先得之于心,而后才能成之于言。自汉至唐以文垂名于世者很多,然多宣扬虚无报应之事,艳妖邪侈之辞,始终不叛仁义者,唯有董仲舒、杨雄、王通和韩愈。尤推崇董仲舒是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为树立道统,他排斥释、道二教。认为仁义不行、礼乐不作,是儒者的耻辱。而儒者之辱,始于战国。杨、墨乱于前,申、韩杂于后,汉魏以来更甚。尤其是佛、道二教泛滥于中国,宣扬生死祸福报应的人,争相信奉。使佛、道与儒并驾齐驱,三家对峙。他们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情,灭夫妻之义。儒者若以仁义礼乐为心,应鸣鼓而攻之。引夷狄诸子之法,乱我圣人之教,是最大的耻辱。不知耻辱,反而尊信,是罪人。他强调仁义礼乐是治世的根本,王道由此而兴,人伦由此而正。“三纲五常”是人的道德规范,天道也有道德烙印。人间的道德规范和天的道德规范相一致。他强调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解释《春秋》大义时指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不得专也;诸侯土地受于天子,不可夺取,城邑宫室高下大小,皆有制度规定,不可妄作;大国三军、次国二军、鲁本次国而建三军,是乱圣王之制。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天下无王而作,以此正大义、明君臣、父子的名分,不是为隐公而作。周室东迁,诸侯互相攻伐,周天子号令不出国门,礼乐破坏。所以自隐人公始,天下无王。而欲治其末,必须先端正根本;欲严其终者,先正其始元年书王是端正根本,正月是为先王其始。著《春秋》是为“尊王”,使诸侯、大夫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能犯上作乱,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所以凡经所书,皆为变古乱常之事。也强调为维护封建秩序,要运用赏罚。赏可以劝善,罚可以惩恶。善不赏,恶不罚,天下乱也。孙复为宋泰山学派的创始者,主要门人有石介、文彦博、刘牧、姜潜等。其学本于陆淳,而又增有新意,在儒学发展史上,是上祖陆淳、下开胡安国,处于“开伊洛之先”的地位。主要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三卷,《易说》六十四篇,《孙明复小集》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