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消灭薛仁果、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当年八月,即皇帝位。为秦王时,锐意经籍。于武德四年(621)十月,开文学馆,以待四方儒士,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和薛收等十八人为学士,每日引见,讨论经典。即帝位后,推崇儒学。当年九月,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于殿侧置宏文馆,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和蔡允恭等人,以本官兼学士,听朝之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贞观二年(628)十二月,诏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是岁,召天下儒士入京,量学授职,学生通一大经以上者入仕。后又数幸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学增置学员,书学、算学也各置博士,其屯管飞骑亦置博士讲经。而高丽、新罗、百济等国,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京师国学达八千余人。贞观四年(630),以经籍久传,文字讹谬,诏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书成,复诏房玄龄集诸儒详议,然后颁行天下。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孔□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成书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经学统于一家,为儒生学习课本,应试举子必须依《正义》答卷。贞观八年(734),诏进士科也试经史一部。贞观十一年(737),于兖州修孔子庙,给二十户充享祀。贞观二十一年(647),诏以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和孔安国等二十二名儒学大师配享孔子庙堂。他运用儒家思想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认为,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茂;治国也如养病,病愈之后,也须谨慎,若有触犯,必至殒命。君能清净,百姓才能安乐,国家才能安宁,所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害百姓以奉自身,犹如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亡。国以民为本,君犹如舟,百姓犹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国君应“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以“仁义诚信为治”。君无为,则百姓安乐;君多欲,则侵害百姓,天下不宁。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应注意节制奢纵、“矜恤民困”、慎言语,善始慎终。并指出,自古君主皆欲社稷永安,然而不能者,是因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君暗臣谀,则危亡不远。国君欲想知道政教得失,必须虚心纳谏。这犹如人欲自照,必须借助明镜,君欲知过,必借助忠臣,君有所失,臣能直言,闻过而能改,社稷则能永安。还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安天下者,惟在用得其才,用非其才,则天下难治。而选才的标准,“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不具备此条件者,“虽亲不用”;具备此条件者,“虽仇不弃”。用人须做到“使人如器”、“量才授职”、“务省官员”。他从安人宁国的需出发,主张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条规定。格式多,官吏不能尽记,易生奸诈。因死者不可再生,故用法要审重宽简,“恤刑慎杀”。法律要力求稳定,不可数变,不可轻易颁布诏令。法律非君主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虽藩王旧臣,也要“事须画一”,据律定罪。赏与罚是国家大事,赏给有劳者,无功者自退;罚有罪者,为恶者惧怕。所以赏罚不可轻行,不能以个人感情为转移,应该赏不避仇。罚不阿亲。还认为,兵甲是国家凶器。土地虽广,好战则百姓疲困;国虽安宁,忘战则百姓松懈。兵不可全废,也不可常用。故农闲讲武,习以威仪,以利天下,此为用兵之职责。他还强调道德修养,认为,礼废弃不行,则产生乱患,时俗浇薄。为臣不忠,为子不孝,都是失礼。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做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尽忠尽孝则为善。李世民的崇儒措施,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诏撰《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使诸经文字统一,东汉以来诸儒异说统于一家。其主张为历代封建君主和儒臣所推崇,把它做为治国安邦的教材。主要著作有《帝范》四卷。君臣的政论,由唐吴兢编篡为《贞观政要》。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