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李侗

 

  〖李侗〗(1093-1163年)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宋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与杨时、罗从彦并称“南剑三先生”。年二十四,闻同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从学累年。授《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学。从彦好静坐,侗随人室,亦静坐,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求所谓“中”者。学后退居山田,谢绝世故达四十余年。虽食饮有时不足,也怕然自适。从学者问答不倦,随人实际施教。主要弟子有朱熹、罗博文、刘嘉誉。治学主张,问学之道不在多言,应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虽有一毫欲发,亦使退听。学问之初,不要为他事干扰,凡遇事,应当反复探索,以究真理。待此事通后,然后循序少进,再别穷一物。久而久之,积累渐多,胸中自然有洒然处,这是文字言语所不能及的。还应做到圣人所至,而己末至者,努力去进取。若单求文字,以资诵说,等于玩物丧志。讲学应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如只讲“理一”,而不讲其“分之殊”,则流于疑似乱真之说。为学应重视《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全篇的旨要,不可单强记硬诵,必须体之于身,实见是理。学者之要,还应于涵养处著力,若不如此存养,则终不为自己之物。他认为,天下之理,无异道;天下之人,无异性。性不可见,孟子始以“善”形之,惟能自性而观,则其至可求;自善而观,则理一而见二。他提倡用“养气”之法,达到“穷理尽性”。养气使心与气合,在“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会,则“中”自见,达到“穷理”。他还强调,儒学所以异于佛学,是儒学主张“理一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是分殊。还提出,天下有三本: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一;缺其一则本不立。他虽闲居,谢绝世故,但能伤时忧国。认为当世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三纲不振,所以人心邪辟,不堪任用,致使上下间隔。义利不分。则人趋利而不知义,所以君主日孤。君主应当留意于此。朱熹评其谓“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民恂恂,于事若无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宋史·李侗传》)。不曾著书,其教学语录,由朱熹编成、《延平答问》。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