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 央视百家讲坛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3月26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六) 阎崇年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8日 10:22

  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日出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

  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历史的烟尘终将散去,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抚今追昔的时刻,《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的帷幕也将徐徐落下。在本集中,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再度回首大清王朝296年的光荣与伤痛,倾心奉献《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

  (全文)

  今天是《清十二帝疑案》的最后一讲,讲什么?我在思考这个事情,我也与一部分观众交换了意见,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来,就是清朝的满族从关外,边塞那么一个弱小的民族,崛起之后,定都北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繁盛强大,为什么?就是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清史研究当中的一个大问题,我研究清史过程当中,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在讲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讲到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喜剧与成功的原因,在于“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那么清朝兴起与强盛,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可以写一本大书,但是今天要讲,要讲这个问题,时间有限,我只能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原因在于一个字就是“合”,“合”这个字的含义,包括合作,也含有配合,聚合,统合的意思。配合,如《诗经。大雅》,天作之合,会合,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统合,如《左传》“水火合也”,配合,会合,统合就是把不同的事物,甚至于对立的事物,统一合在一起,那么“合”字,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个“合”字,汉朝有一个人,叫许慎他写了本书叫做《说文解字》,他是这样说的,他说“合,亼口也,从亼口”,那么这个“亼”是什么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又说“亼,三合也,从人一”,段玉裁有一个解释,他说“合”就是“三口”,这个“口”什么意思?通俗一点说,普通住家户不是三口之家吗,三口之家三个口,合起来是一家,不就是“合”吗?这是“合”字的本意,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就是“合”,把不同的事物甚至于对立的事物,把它合到一起,“合”就是家庭要合,家合万事通,民族要合,族合力量强,国家要合,国合百业兴。下面我就具体地分析和阐述一下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原因“合”。

  一,民族合。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民族非常复杂,建州女真的本部有五个部,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哲陈部,董鄂部,王甲部,建州女真还有长白山三部纳殷部,朱舍里部,鸭绿江部,这就是八部。东海女真,有渥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等。黑龙江女真,有萨哈连部、萨哈尔察部,呼尔哈部等。特别是海西女真有扈伦四部,就是叶赫部,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等等。当时女真重要的部落,至少有18个以上,要把18个部落合在一起,谈何容易?不要说18个部落,就是努尔哈赤所在的苏克苏浒河部,很多人对他不服,他的族亲,对他也不服,《清太祖实录》记载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这么说,说有一天夜里头,漆黑的夜里头,努尔哈赤和他家人已经睡觉了,突然听到外面有声音,努尔哈赤很警惕,起来穿上衣服把他的子女隐藏起来,右手提刀,左手拿着弓箭,轻轻地就到了烟囱的旁边,这个时候是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就听到一个声音,往烟囱走来,正好这时候闪电一亮,看见有贼逼近他,努尔哈赤就让他的仆人叫洛汉,说你把那个人绑起来,他这个仆人洛汉说不要绑,一箭把他射死,努尔哈赤说不要,绑起来不要射死,洛汉就把这个人绑起来,洛汉说这个人来就是为了害上,就是要谋害努尔哈赤,要把他杀了。努尔哈赤说不能杀,就问这个人,说你是不是来偷牛的,这个人接着岔儿就说我是来偷牛的,洛汉说他不是偷牛,他就是来谋害你的,把他杀了。努尔哈赤说不行,说你来偷牛的,以后不要来偷了,就放了。放了之后这个洛汉就问努尔哈赤,说你为什么不杀他,把他放了,他是来杀你的。努尔哈赤说他是建州部的人,我杀了他,他的主人会发兵来报复我,抢劫我们的粮食,杀害我们的人,我对他宽大处理,为了跟他整个建州女真,特别是苏克苏浒部合起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从这一件小事情就可以看出努尔哈赤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把不同的人,不同的势力把它合起来。

  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算起,前后经过十年的时间,努尔哈赤把建州女真统合了起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把东海女真,把黑龙江女真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把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又合起来,前后大约经过二十年的时间,把整个建州女真合起来,力量就开始强大。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在他的《熊经略集》里面总结了努尔哈赤的成功经验,他这样说:“自建州之势合,奴酋始强”。“奴酋”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怎么样才开始强的呢?因为从建州女真合起来,力量才开始强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不仅把建州女真合了,不仅把整个女真合了,而且还同蒙古合,把漠南蒙古合起来,同辽东地区的汉人合,这样就编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合到一起,当时东北地区按照语言系统来说,叫做通古斯语,满语族,包括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赫哲语,把同语族的人部落合起来。后来,又把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东裕固语?又合起来。进入中原之后,再同汉人合起来采取了很多的政策,在合的过程里头,还有一个基本政策,就是“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当然也杀了一些人,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合起来了。进关之后,不仅是汉族、藏族、高山族、苗族、瑶族等等,在中华疆域之内的,各个民族,合起来,合在清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这是民族合。

  二,经济合。光有民族合,没有经济合,也是不可能的。满族的先人女真人,崇尚骑射,骑马射箭,早期女真的经济就是一个牧猎经济。游牧和狩猎,建州女真迁到赫图阿拉地区之后,它的经济多元化,有游牧,有狩猎,有采集,有捕鱼,有农耕,它是一个多元经济。进到辽沈地区之后,辽沈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努尔哈赤皇太极,对辽沈地区的经济没有排斥,而是学习、吸收,同辽河地区的经济合。建州女真的手工业比较落后,到了辽东地区之后,对辽东地区的贤人和工匠抱一个什么态度,是把他们作为奴役,作为奴仆,还是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同他们合,还是同他们分?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合,一种意见是分。一种意见是尊重他们;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奴隶,要奴役他们,努尔哈赤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很值得深思,《满文老档》里面记载了他这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有人以为东珠,金银是宝,那是什么宝?天寒时能穿吗,饥饿时能吃吗,收养国的贤人,理解国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制造出国人不能制造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宝”。努尔哈赤进到辽东地区之后,把辽东的贤人和工匠看作是国家之宝,珍珠、金银饿的时候能吃吗?冷的时候能穿吗?不能。贤人能创造精神财富,工匠能创造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所以努尔哈赤对他们非常优厚,进到辽东地区之后,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原来自己不能制盐,后来能晒盐,手工业,明朝人有一个记载,说是八旗军队的盔甲,比明朝的盔甲还好,如三东冰雪那么样地鲜亮。特别是皇太极,在沈阳仿制成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女真人、满洲人,同蒙古合,经济不一样,建州是骑射,蒙古是游牧,喝马奶,穿羊皮,逐水草而居。后金同蒙古联合之后,尊重蒙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他们联合,发挥蒙古游牧经济的特长,共同结成联盟,没有强迫蒙古接受女真人的经济,这个是很重要的。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在经济上,尊重汉族的农耕的经济,没有像蒙古那样,蒙古人进到中原之后,把大批的农田毁了,让它长草,变成了牧场,南苑当时叫做“下马飞放泊”,现在叫“南苑”,就变成了猎场。满族人没有,满族人到了北京之后,没有毁掉大批农田来建牧场,建狩猎场所,有人说木兰围场,是在当时的蒙古地区,本来就是一个草地,就是丛林,满族人利用自然的环境在那儿狩猎,没有毁掉庄稼,种草、种树来狩猎。那承德避暑山庄呢?承德避暑山庄也是在长城以外,利用了自然条件,没有毁掉大批农田,变成牧场。所以,满族在东北地区同其他的民族实行经济合,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向汉族的农耕经济学习,同汉族的经济合,我这里特别讲一个事情。

  就是雍正和乾隆的时候,修了一部书叫《耕织图》,把耕作的全过程,和从养蚕到织布的全过程,绘成图,叫《耕织图》,把这《耕织图》,乾隆皇帝亲自配成诗,印刷,还刻在石头上。今颐和园“耕织图园”就展示了《耕织图》的碑。和当时的情况,这个事情说明清朝的皇帝,进入中原之后,能够同汉族的经济合,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因为清朝实行了民族合、经济合,所以,他就日渐地强大,光有民族合,经济合,如果没有文化合,还是不行。政权不能巩固,更不能强大,所以下面我要讲第三个问题。

  三,文化合。光有民族合,经济合,没有文化合,也是不能,就是即使政权建立,也不可能巩固,更不可能强盛。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对待汉族语言文字和宗教怎么办?一种办法,就是强迫汉人接受满族的语言、文字和宗教。历史上有先例呀,中世纪罗马教皇发动了十字军东征就是强迫推行天主教,还有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强迫推行一种宗教,这种例子还是有的。日本到了中国在东北,强迫小学里头日语是国语,我认识几个年纪大的人,他日语都很好,我说为什么?他们说我们小学日语是国语,汉语是外语,就是强迫推行他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要从语言文字宗教上要征服这个民族。清入关之后,对待汉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怎么办?是强迫推行满族的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还是向中原汉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学习,接纳,合。清朝采取了基本国策,就是向汉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学习,接纳,合。同其他的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合,我举几个例子。

  先说,对蒙古文化。蒙古的语言和满语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努尔哈赤兴起之后,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怎么办?他就借用了蒙古文的那个字母来拼写满语的语音,创制了满文,这是合呀,蒙古文化和满洲文化合,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宗教,满族本身的宗教是萨满教,同蒙古接触之后,就是接受了蒙古当时信仰的喇嘛教,遵奉喇嘛教,没有排斥,没有做异教徒,斩尽杀绝。皇太极在盛京沈阳修了实胜寺,就是喇嘛庙,亲自去参加祭祀,笼络蒙古贵族的上层,结成满蒙联盟,这是文化合。

  对藏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清朝的皇帝对藏族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尊重。我举几个例子,大家知道,承德避暑山庄,有很大一座庙,就是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就是西藏布达拉宫那个“布达拉”的意思,就是在承德修了一个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乾隆60岁生日的时候,许多民族的首领,一起到承德,在普陀宗乘庙,举行盛大的庆典,这不仅仅是一个祝寿,是一个民族合作的一个象征。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有40座宗教建筑群,是承德外八庙当中最大的一座庙。

  下面我再说一下对汉文化。我想讲几点:第一,学习汉族制度。譬如说科举制度。满洲在关外根本没有科举制度,到了中原之后,顺治的时候,实行科举制度,不但汉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满、蒙、汉一个大的文化交融,文化的结合,满洲人:麻勒吉,考中了满洲状元,这是满洲的第一个状元,蒙古八旗,崇绮考中了状元。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清朝实行满、蒙、汉文化的合。

  第二,在官制上。清朝迁都北京之后,这官员怎么办,满、汉怎么解决?清朝创造一个办法,就叫做“二元制”,或者叫做“双重制”,六部尚书,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满、汉各一员,吏部尚书满人一个,汉人一个,兵部尚书满人一个,汉人一个,就是六个部的尚书,满、汉各一人,六部侍郎,就是相当于副部长,他分左侍郎,右侍郎,左、右,满、汉各一人,这是合呀。

  第三,翻译汉文典籍。四书五经翻成满文,把兵书翻成满文,把《水浒》《聊斋》《三国演义》《西厢记》翻译成满文,进行文化的合,交流。满人学习汉族的文化,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纳兰性德,他是叶赫人,就叫叶赫纳兰性德,他的父亲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22岁考中进士,家里头说满语,学习汉文化,他编了个书叫《通志堂经解》,出了书叫《纳兰集》。纳兰性德以词为见长,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也被誉为宋以来第一词人。我举一首词,叫《长相思》,我们看看纳兰性德,词的造诣上的高低,这个词这样说,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上片18个字,下片18个字,总共36个字,说什么呢?指康熙东巡,到盛京沈阳,祭祖,祭永陵,福陵,昭陵祭祖。纳兰性德作为一等侍卫,随从。“山一程,水一程”,爬山涉水,“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就是山海关,浩浩荡荡的山海关,“夜深千帐灯”,夜里头营帐灯火,千帐灯,天上有繁星,地上有千帐。“风一更,雪一更”,迎风冒雪,“聒碎乡心梦不成”很嘈杂很急,回乡的梦都做不成,“故园无此声”,原来没有这种情景和声音。36个字把整个过程像画一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王国维评论说,这是“千古壮观”。大家注意,纳兰性德是一个满族的青年,说满语,接受汉文化,同汉文化合,写出这样的词,仅仅36个字。这就说明清朝是满、汉文化合。

  第四,学习汉族文化。清朝满族学习汉族的文化,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积极认真,编了很多的书,《全唐诗》,《全唐文》,《康熙字典》,《皇舆全览图》,以及《四库全书》等等。《四库全书》很有争议,有人说“四库出,古书亡”,我说乾隆修《四库全书》有它负面的影响,毁了一些书,禁了一些书,删改了一些书等等,但是还有它正面的影响,汇集了当时天下许多的善本、孤本、稿本、珍本,编到一起,3500种,79000多卷,230万页是双页,单页是460万页,抄了七部。很多的书经过战乱、灾荒,失传了,因为有了《四库全书》,今天还能看。现在全的还有三部,就是“文渊阁本”,在台北,“文津阁本”在北京,“文溯阁本”在甘肃,还有一个“文澜阁本”,残本在杭州。“文渊阁本”已经影印了,“文津阁本”,正在影印,并且做成了光盘。可以说是化一为百为千,为十百,为百万,功莫大焉。

  大家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印度文明中断了,埃及文明中断了,巴比伦文明中断了,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没有中断,但是有一条,满族定都北京,它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和汉族都不同,没有强迫推行满洲的语言、文字、宗教、文化,而积极地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使得中华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源于什么呢?就是文化合。

  所以我说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经济合、文化合。“合”的反义词是“分”,“合则强,分则弱,合则盛,分则衰,合则众,分则寡,合则荣,分则辱,合则存,分则亡”。清朝的“合”是基本国策,是清朝兴起与强盛的圭臬。清朝民族合经济合,文化合,最后出现一个局面就是政治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有许多的政权在那儿纷争,明朝灭亡之后有南明,福王的弘光政权,唐王的隆武政权,桂王的永历政权等等。农民军还有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台湾先是荷兰占领,后来是郑成功政权。蒙古有个察哈尔林丹汗,西北有个准噶尔汗国,清朝一步一步地把它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下面这段话,我奉献给大家,同大家共享。“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清朝历史既有过耻辱,也有过辉煌,我们既不能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能抹煞历史的辉煌,清朝兴起与强盛的重要的经验,就是“合”,国家合,民族合,这是清朝兴盛的主要经验,也是清朝兴盛留给后人的历史宝鉴。

  最后我想说一下,就我们常说,“明清史不分家”,“清承明制”,要了解清史,应当了解一点明史,我这个《清十二帝疑案》讲完之后,要讲明朝,由另外的先生讲《明朝十七帝疑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听。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

上一页 目录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