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萬曆野獲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两汉魏晋南北朝笔记 唐五代笔记 宋元笔记 明人笔记 清人笔记 民国笔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萬曆野獲編卷十二

 

  秀水沈德符景倩著

  桐鄉錢 枋爾載輯

  吏部二

  戶部

  河漕

  ○吏部二

  中書考察

  辛亥兩察之爭

  大計糾內閣

  己亥大計糾拾

  乙巳兩察之異

  銓郎索頂首

  都給事陞轉

  五賢附察

  考察留用一

  考察留用二

  卑官被察仍留

  大計部院互訐

  言官例轉反詰

  考察脅免

  贋書

  武弁王官

  一時六卿眉壽

  文武同時各盛

  士大夫癖性

  士大夫偉狀

  士大夫華整

  二品直拜三孤

  △中書考察

  【中書考察】大計六年一舉。定於弘治末年。其典最重。五品以下。俱聽考察。內惟翰林學士得免考。以示優異。已而講讀學士。亦請如例。遂並免之。其坊局等官雖貴。則照各官同聽吏部處分矣。至於內閣書辦。即今制誥兩房中書官。憲宗朝。命本院學士。會同閣臣。與講讀以下等官考察。不許吏部干預。皆所以重文學侍從之禮。非他官得比。然嘉靖以來。仍從吏部都察院為政矣。至於文華武英兩殿中書辦事等官。以及御用監各項匠官。例皆先期乞恩免考。蓋又以他途。擯之功令之外。非特恩也。又太醫院及欽天監。以方技亦如之。迨其後也。太醫與兩殿中書。仍入計典。惟欽天監則至今猶然。不考察。不丁憂。不告老云。

  △辛亥兩察之爭

  【辛亥兩察之爭】嘉靖三十年辛亥。當大計京察。是年正月。錦衣衞經歷沈鍊。抗疏糾首輔嚴嵩。其詞甚峻。嵩力辨。謂鍊作縣敗官調簡。今知京察必處。以故建言祈免黜幽。上怒捕鍊逮治。斥口外保安州為民。計竣。吏科都給事張秉壺。又糾吏部尚書夏邦謨不職。得旨致仕。萬曆三十九年辛亥。當大計京官。先一年冬。御史金明時劾吏部侍郎學士王圖。其詞亦峻。圖疏辨未奉處分。至次年二月臨考察日。掌河南道御史張京兆。具密啟于吏部尚書孫丕揚。謂明時前疏要挾免察。丕揚閱之震怒。即聞之上。令閑住。明時辨疏犯御名下一字。上亦大怒。發刑部贖罪為編民。于是刑部主事秦聚奎。首攻太宰。臺省繼之。丕揚辨甚激。而攻者不已。不一年亦請致仕。從來司察冢卿。未有被彈射如此者。且指白簡為挾免。亦惟此兩辛亥。恰好六十年。豈運數使然耶。

  △大計糾內閣

  【大計糾內閣】六年京官大計。吏部都察院主之。及事畢。糾拾大僚。屬科道為政。而閣臣票擬去留。或下部院覆議罪狀當否。以聽上裁。則太宰、御史大夫與內閣輔臣。是三官者俱主持大計之人。向未有糾及之者。自穆宗登極考察。而高新鄭為言路所憎。聚攻不去。乃至南給事中岑用賓、御史呂校。以大僚糾及之。識者咸謂非體。而時情正側目新鄭。方以此舉為快心。無有救正之者。以故己巳再出當國秉鈞。恣情黜陟。亦爾時激之使然。又三年而高被逐。江陵專政。則內外大計。一出其手定。部院不過一承行吏書矣。○每年初冬朝審罪犯。俱太宰主筆。相仍已久。至庚午秋復當審時。高以首揆兼掌吏部。則事體非舊例可比。謂宜遣他尚書代行。而高奮然自請往讞。所釋放最多。較他年加數倍。而王金等。以先帝升遐。誤用方藥。坐大逆重辟者。亦改遣戍。蓋欲坐前任首揆徐華亭。以誣罔先帝大不道也。卒之穆宗允其請。而往事終不究。則高此一行徒傷相體耳。後萬曆戊戌年朝審。太宰偶缺。旨下以戶部尚書楊俊民主筆。甲辰年亦缺太宰。又以戶部尚書趙世卿主筆。斯得之矣。

  △己亥大計糾拾

  【己亥大計糾拾】己亥大計。最為平恕。惟董太史思白 【 其昌】 以私隙。為朱考功石門 【 敬循】 所中外轉。似未服人。至於南京糾拾大僚。則可異矣。如右都御史沈繼山 【 思孝】 、吏部右侍郎楊復所 【 起元】 、兵部左侍郎許敬菴 【 孚遠】 。皆一時人望。盡入網中。遠近駭愕。莫知其故。馮巨區祭酒謂余曰。此非糾劾疏。乃薦舉疏也。時祝石林 【 世祿】 為南吏科。以一人掌六科印。遂有此舉。至次察乙巳。祝亦不免。前三公者雖被指摘。終無絲毫之玷。而祝遂不振。

  △乙巳兩察之異

  【乙巳兩察之異】今上乙巳大計。疏上不下。久之中旨批出。特留降調科道官數人。蓋首揆沈四明。專庇給事錢夢臯、御史張似渠輩。因幷諸言官留之。時以為異事。羣起爭之。而不知前乙巳之更異也。嘉靖二十四年春。京察疏上。內不謹主事周玉等。幷御史謝瑜。命照貪酷例為民。浮躁主事朱執中。革職閑住。蓋于部議加重焉。既而吏科河南道拾遺。則中允郭希顏。光祿少卿談相。俱在斥罷之列。獨得旨留用。其後二人俱受極刑。亦在世宗朝。更異矣。惟兵部侍郎張漢在劾中。上獨命錦衣官校扭解來京。蓋漢先在部。欲令總督大臣。得斬將以行軍法。上銜之未發。至是見疏觸怒。故及禍。比逮至。以刑部讞遲。改鎮撫司刑拷。竟發鎮西衞充軍。皆從來未有之事也。及兩京察事俱竣。御史桂榮。又申救先任南御史。今陞常州知府符驗。執法愛民。而南考功郎薛應旂為常州人。以私怨報復。致之降調。乞復原職。上命符驗仍謫。而調應旂于外。在桂榮計後論救。非故事也。上竟不問。蓋前乙巳。世宗總攬大權。或輕或重。俱出獨斷。後乙巳。則考選久廢。科道晨星。首揆欲市恩言官。破格留用。要皆典故所不載也。○後乙巳南察時。給事中儲純臣署吏科。本在事主計人也。亦以不及降調。察疏發後。尚在署草拾遺疏。有相知者告之。始杜門。亦奇事也。又前六年己亥主計。南吏科祝世祿已陞寶卿。亦以察謫。中外稱快。

  △銓郎索頂首

  【銓郎索頂首】吏部郎以貨取者。莫甚於嘉靖季年。吾鄉項刑部治元。以萬三千金得之於嚴氏。嚴敗亦逮至。瘐死于獄。自是此風頓衰。然至今上辛卯壬辰間。猶有陋規可笑。凡先入者將引疾。必薦一人自代。例以五六百金為謝。至餘姚呂允昌。有催討之謗。癸巳入大計。始相戒禁止。至于每省一人轉正郎時。必以疾請。待新者將滿求歸。始再出管 【 管原作館。據寫本改。】 選。此舊規也。自甲午後。蔣蘭居 【 時馨】 以尚寶改授。竟掌選權。為白簡所逐。而銓體大敝。梅大庾 【 守峻】 繼之。以戶部郎中改入管選。亦被論去。朱石門 【 敬循】 以禮部郎中改入。亦掌選得陞太常寺少卿。皆變體也。自是而後。皆以主事入。亦無直至選郎者矣。○嘉靖間每省凡三人。一在京。一在家。一在途。徒以熱官享趨附費供應耳。今定為二人。里居與現任。皆新舊兼用。

  △都給事陞轉

  【都給事陞轉】六科都給事陞轉。惟吏科多陞京堂。餘則一內一外。如庠士之挨貢。不敢攛越。內則四品京堂。外則三品參政。蓋外轉以正七得從三。亦仕宦之殊榮。而人多厭薄之。因有官陞七級。勢減萬分之語。後復為勞陞、功陞、閏陞三說。勞如使琉球之類。功如邊功督工程之類。閏陞則吏科管察。及耆舊起用之類。人始以意為遷就。而避外者多因之得計。至癸丑年因爭熊之岡 【 廷弼】 學差一事。波及禮科都周永春。不當內推。臺中湯質齊 【 兆京】 起攻太宰。太宰舉一內一外舊規為言。又駁之謂非典制。說久不定。因得旨命六科會議。言人人殊。而謂科臣但當內擢。其最不肖者間出一二人于外。則衆口如一。蓋以瑣垣得藩臬。如郡邑之劣轉王官也。此又不知出何典故矣。上久格行取。言路寥寥。其在者。俱積資歲久。視京卿若冷局。戀禁闥如鳳池。此時周都諫亦不當得外。特湯欲逐太宰。誤引之耳。時方視外轉為禦魑魅。投虎豹。不覺爭先護周。至於會議出。而年例遂因之不舉矣。恐祖制終難高閣也。

  △五賢附察

  【五賢附察】丁丑冬江陵奪情。兩京大小九卿。各有公本保留。乃至御史則曾士楚為首。給事則陳三謨為首。合詞請留。時惟詞林吳趙救正之。廷杖六十為民。比部艾沈繼之。杖八十。最後進士鄒則語益加厲。杖一百。與二比部同遣戍。至辛巳京察。復別綴本末。欲永錮之。夫已氓已戌。寧須更麗考功法。弇州首輔傳中姍笑之。謂江陵敏識人。而瞀亂若此。知其不久矣。此實至言。但謂將五君子入庚辰外計中。則實不然。當時弇州目睹其事。而謬誤乃爾。信乎紀述之難也。

  △考察留用一

  【考察留用】六年京察。典制最重。其以不及浮躁處者。係續增事例。降一級調外。以曲全人材。其後拔擢。不妨致位公輔。然當其時即留用。仍故職供事者。在先朝有之。久不經見矣。乙巳大計。主察者為署部少宰楊正庵 【 時喬】 。左都御史溫一齋 【 純】 為政。疏上旨出。切責當事者不公。而留臺省當謫者數人。其所注意則僅錢給事。及御史張似渠等三四人而已。舉朝相視不敢發。而聽補郎中劉楚磐 【 元珍】 。主事龐堯封 【 時雍】 。特疏糾沈四明破壞典制。庇奸欺君諸不法。俱得旨譴罷。最後浙人賀吏部道星 【 燦然】 繼上清平之疏。請亟下考察降謫諸臣。以完大典。亟罷主察徇私之臣。以明公道。徇私則指溫三原也。賀故與四明厚善。故斥溫之私。以著沈之公。時四明在告不入閣。得旨賀亦罷為編氓。是年溫去位。次年四明與商邱亦同罷相。○沈四明與溫三原不相下。已非一日。然外猶示羈縻。以故甲辰年。溫考二品六年滿。故事。止當得太子少保。沈特為請加太子太保以悅之。幾忘隙修好。未幾管察。盡處其腹心。由是嫌猜愈深。不可解矣。其年七月。三原得致仕去。四明遂滋。不為物情所附云。

  △考察留用二

  【考察留用】今上乙巳大計。疏上。旨下留科道數人。一時大駭。以為創見。然嘉靖十八年己亥。考功郎中趙汝濂主內察。欲斥主事趙文華。時太宰許讚力持不可。謂此權門私人。疏一上必為衙門累。汝濂願以身當之。及得旨。文華果留。又工部屬魏姓者。為堂官尚書周敍所憎。被斥。汝濂不許。而不能奪。比科道拾遺疏上。獨留之。趙後官至少保尚書。魏至都御史。然趙故嚴分宜客。是時嚴僅為大宗伯。而威焰已能鉗結上下如此。至于前嘉靖丁亥。兵部侍郎張璁。疏留考察浮躁原任吏部郎中彭澤。則已降兩淮運副。仍守故官。尋陞右諭德。尤為異矣。○趙汝濂、雲南之太和人。初以壬辰科庶吉士。授吏部考功主事。居吏部五年而筦大計。故事。銓郎無竟授者。汝濂得是官。即遷正郎。陞南尚寶卿。以至副都御史協院。至嘉靖三十年辛亥。亦以大計自陳調外。則相嵩久在首揆。而趙文華亦登貳卿久矣。文華留用事。實錄失載。又嘉靖六年丁亥大計。御史葉忠被察。上特命留用。尋陞大理寺丞。其事與趙文華、彭澤同時。而史亦不書。

  △卑官被察仍留

  【卑官被察仍留】巡按浙江御史左瑺。與參政俞士悅。僉事施信。考察所屬嘉興縣丞趙恭。罷軟為民。恭詣闕自訴。云士悅偏聽輿隸李保之讒而陷之。上下其事于巡撫浙江侍郎等官核之。果如恭言。吏部覆覈以聞。上命瑺、信二人各罰俸三月。惟士悅與李保並付按臣鞫訊治罪。蓋謂其事俱起于參政之受譖。故特重其譴。且與輿臺並下吏。其辱極矣。此事在正統三年。又十年而俞士悅者。已拜刑部尚書。又二年而加太子太保。又六年而去位。夫以方面大僚。糾一邑佐。已誣反坐矣。其時何顏對吏民。他日何顏掌邦禁。且至八年之久。豈一眚不足玷生平耶。今丞簿即受誣。固無敢自鳴冤抑。又 【 寫本又作即。】 鳴、且無死所矣。是時卑官昭雪者不乏人。因嘉興為吾邑。故紀其事。

  △大計部院互訐

  【大計部院互訐】內外計典。皆吏部、都察院。主持商搉。即有未愜。亦調劑兩平。未有察事既竣。部院復自相攻者。惟成化四年冬。以星變察朝臣。時南京則吏部右侍郎張綸。都察院則右僉都御史高明主其事。已奏上罷郎中潘孟時等九十六人矣。上以會官考察。各掌印官不同僉名為疑。時侍郎葉盛、都給事毛宏。以案他事在南京。遂幷以屬之。綸乃上言。頃會官考察。其考退之中。若員外蘭諧等三人。人材可惜。左府經歷吳宣等十九人當斥。各堂上官不從臣言。而都御史高明。剛愎自用。十三道御史豈無一人可斥。高明心懷不公。雖居風憲。臣柔懦不立。不能進賢退不肖。願與明俱罷。高明亦以妨賢誤事自陳。上皆不許。比葉盛、毛宏覆奏至。則云會考時張綸不能對衆執論。察後乃輾轉煩瀆。高明亦不與綸誠心商搉。以致積忿猜疑。二人俱宜逮問。綸所議留議斥。俱考察已定。恐難紛更。上是之。綸與明姑不問。按部院同管大計。事後乃爭計如此。真向來未有之事。此後累朝計典。其服人與否俱不論。然俱竣即休。始終無忤。直至隆慶間。掌吏部事大學士高拱、掌都察院大學士趙貞吉。以考察科道。事後相訐。今上辛亥。京察孫冢宰。與許副院事後相左。則成化已兆其端矣。

  △言官例轉反詰

  【言官例轉反詰】甲辰春。刑科給事中錢夢臯。推湖廣參議未下。夢臯自以疏請。謂左右給事外轉。始得副使參議。若散給事不過僉事。以處不稱職者。謂之劣轉。今臣特散給事耳。參議之推。胡為乎來哉。吏部以為優。臣則自揣無功。以為逐。臣又自省無罪。乞敕問該部。明數臣功過。何以充年例。得旨留用。按科臣例轉。無求免之理。更無反詰銓司故事。乃主上遂允其請。說者謂四明密揭保錢。故得留用。自是乙巳年工科鍾兆斗例轉。亦以論劾溫中丞。因自請得留。蓋鍾亦四明入幕也。四維俱掃地矣。○按錢給事于癸卯冬。以妖書坐郭正域。因及次輔沈鯉。故公論以此薄之。四明以此厚之。時推錢年例者。為署吏部事。戶部尚書趙世卿。不先以白首揆。首揆怒其異己。遂改命侍郎楊時喬署印。趙初議假王時。意在存楚。偶與四明暗合。初非有心附權。其後為郭江夏昭雪者。因四明以波及于趙。誤矣。○錢給事之掃門無行。人人能唾之。然其坐郭宗伯以危法。亦自有因。府同知吳化者楚人。乃去任侍郎郭正域之鄉同年也。時以聽勘在京。適妖書事起。伏闕上疏。謂妖書出自新選教官阮明卿之筆。阮蜀人。又科臣錢夢臯之密戚也。錢不能甘。乃抗疏直謂妖書出于郭正域。郭為次輔衣鉢門徒。而流醫沈令譽。為正域門下食客。相與搆造此事。又因沈令譽串入達觀。以助康丕揚。錢之得罪名教不待言。而胡化之誣告阮明卿。總亦犬豕一流耳。

  △考察脅免

  【考察脅免】自壬午以來。諸劾江陵者。多取顯官去。尤而效之。爭以建言自見。亦有知物議將及。先事而發者。以予所見。如乙酉年。南禮部郎馬應圖。論宰相權重。言官阿輔。謫為邊尉去。時太倉相公新出山。先知馬疏所由。遂因論時事及之。謂年來潝訿成風。乃有市井憸邪。千人所指如馬某者。亦得借建言之名。以逃考察。其詞甚峻。時去大計尚年餘。至丁亥春南察。終不及馬。則以馬疏先被處也。至辛卯冬。禮科都給事中胡汝寧。先以科場論同郡主事饒伸。為時情所薄。至是又以科場事。劾南京主試諭德陸可教。取中舉人錢魁春。乃御史錢一本子。中式有私。時謂胡借以飾前疏之謬。欲免察典。及癸巳春大計。竟以不謹罷。則此疏為無益矣。至戊戌年。巡按甘肅御史許聞造論邪橫大臣為侍郎張眷蒙、都御史魏允貞等。諸公皆負時望。且皆西北人。說者指為張新建私人。因張去位。為之報復。且本浙人浙黨。預為逃京察地也。白簡紛然。攻之不遺餘力。許外謫去。己亥內計。許雖不處。而恨之惜之者尚相半。近日癸卯甲辰間。徑路已分。彈擊四起。出奴入主。暗避明攻。乙巳一察。遂至欽留滋議。朝端聚訟。迄今不解。又非余所得而知矣。○弘治癸亥京察之前。給事中吳蕣王蓋自知有議。先事論吏部尚書馬文升。馬辭管察不允。卒斥二臣。而當時不以為非。察後又有疏辨者。馬欲請再考。時考功郎中楊旦。執不肯從。遂依先議。是時人心尚古。無旁囂者為之佐鬬。遠非今日光景也。若嘉靖辛亥正月。錦衣經歷沈鍊疏劾嚴嵩。議者亦云逃察。以此重譴。此出仇口。何足損沈直聲。

  △贋書

  【贋書】史冊中。如鍾會作偽書以賺寶劍。及宋女奴習石介書諸事。皆意為未真。乃近年如庚戌冬。有傳浙江巡按御史鄭環樞 【 繼芳】 。寄一書于王給事宏庭 【 紹徽】 者。云次年大計。欲處某某不下數十人。皆富平太宰心膂也。胡給事慕東 【 忻】 持以示孫富平。其末又綴一行云。嘉禾先生近生一子。想丈所欲聞者。幷報。嘉禾指沈繼山也。蓋孫、沈深仇。而俱無嗣。故作此語激之。孫閱之果大怒。即欲重處鄭、王諸人。一日出以示少宰蕭元圃 【 雲舉】 。且云此曹為謀險毒至此。非盡芟之無遺類。禍不止也。蕭諦視良久。忽泚筆其上曰。得非詐乎。因孫老聵。故作字示之。孫出其不意。甚驚恚。已而稍悟。遂篋此書不出。而王之例轉。蕭之被劾。亦胎于此矣。鄭御史京師人。曾特疏發王聚洲 【 元翰】 之墨。故西北諸公切齒焉。胡、王二給事俱太宰同鄉。胡挾枌榆報恩怨。王宏庭雖秦人。持議特異。故幷中之。胡之伎倆。似巧實拙。幸富平耄而拙。其計乃得售。使遇英敏之人。且立敗矣。

  △武弁王官

  【武弁王官】吏部選法。患雜流壅滯。姑創為王官。以疏通。名曰升轉。實罷斥也。此法創于成化以後。今不可改矣。惟武弁則無之。欽依守把以上。非參劾無驅逐之理。況廢而復起。不可方物。近年石大司馬東泉。始倣王官例。創為添註一說。凡劣考者則註焉。有官無缺。亦救時苦心。然此輩素號錫鑞酒壺。非考功法所可束縛。恬不懲創。石去位而添註亦不講矣。

  △一時六卿眉壽

  【一時六卿眉壽】本朝大臣享高壽者間有之。然未有聚于一時者。如華亭陸平泉 【 樹聲】 。以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致仕。則嘉靖辛丑進士也。得年九十七。海豐楊夢山 【 巍】 。以右都御史致仕。則嘉靖丁未 【 丁未原作丙辰。據明科錄改。】 進士也。得年九十四。蒲圻謝松屏鵬舉以右都御史致仕。則嘉靖丙辰進士也。 【 蒲圻至丙辰進士共二十二字。據寫本補。又上句楊夢山得年九十四。寫本作九十三。】 石埭畢松坡 【 鏘】 以戶部尚書致仕。則嘉靖甲辰進士也。得年九十三。俱在今上乙巳以後三數年間。其去國俱蒙優禮。及九旬俱受特使存問。身後飾終之典。尤皆崇備。若官未二品。壽止八旬以上者。又不勝紀也。蓋上壽考作人之效。而聖壽無疆亦可卜矣。○楊太宰乞身時。其母夫人尚在堂。年百十四歲始告終。陸宗伯年五十九。始舉乃嗣伯達少卿。見其登第者十七年。又及見曾孫。謝中丞九十時。長公京兆君年七十餘。扶持左右如嬰兒。尤為難遘。

  △文武同時各盛

  【文武同時各盛】嘉靖末年。孫文恪 【 陞】 為南禮部尚書。故左副都御史。贈禮部尚書。忠烈公子也。時長子鑨、次子鋌。俱已登進士。鑨仕至吏部尚書。鋌仕至南禮部侍郎。其三子名犯今上御名。改名曰錝。繼登第。仕至太僕寺卿。少子鑛。登今上甲戌會元。現為南掌院右都御史。其孫如法、如游輩。以甲第為郎署。為詞林者尚多。又寧遠伯李成梁。從偏裨起遼左。積功至封伯世襲。事在今上初年。今以太保奉朝請。嫡弟成材為總兵。其長子太子太保左都督如松。屢為大帥。最後帥遼歿于陣。追贈少保。又蔭一子為世都督同知。次子如柏。亦為遼帥。至右都督。第三子如楨。以錦衣蔭。今現為管衞事都指揮使。第四子如樟。以都督同知。充貴州總兵官。幼子如梅。現為遼東副總兵官。將登壇矣。又嫡姪如梧、如檟。亦皆副總兵。一時文武各極其盛。李氏兜鍪騎士。非可比忠烈公閥閱。亦以戰功積勞至此。即唐李西平諸子所不論也。

  △士大夫癖性

  【士大夫癖性】宋時蒲宗孟好潔。至有大小洗面、大小洗腳等號。同時王介甫則蓬首垢面。蘇老泉至目為衣囚鹵而食犬豕。然二公皆名流。皆憎司馬君實則一也。嘉靖中楊用修衣服起居窮極華潔。同時唐荊川破衲疏羹。垢敝不堪。然二公皆大儒。皆忤世宗早廢則一也。蓋好尚懸絕。各出稟受。何必盡同。近來士人以惡菲自處者。惟吾鄉丁司空改亭 【 賓。】 家世富厚。所至皭然不淄。然居處卑陋。坐一柳木椅。掛一粗布幮。數十年不易。几榻塵穢。衫履鶉結。絕似一苦行頭陀。又沈司馬繼山 【 思孝】 。清白之操不待言。然整鬢修容。老而彌甚。虬鬚鐵面澡豆。不離左右。盥手日數十次不倦。即烟粉輩。未喻其潔也。兩公俱以小友畜予。每見其舉動。輒心折嘆服。以其各有至處。非強飾也。

  △士大夫偉狀

  【士大夫偉狀】士人生西北者。類多長身偉貌。自昔相傳。風土使然。而實不盡爾。以予所目覩。今方伯朱恒嶽 【 爕元】 。則浙之山陰人。中丞王斗暝 【 士昌】 。則浙之臨海人。皆昂藏八尺。腰腹十圍。朱飲啖能兼十人。其重四百斤。王稍遜之。然浮白數斗不亂。曾與余飲於馬仲良所。坐人皆酒客。終席不能敵。王醒然而別。次日復會飲。王出其蟠桃盃以酌客。蓋範禁帑所藏桃核鍛成者。受酒升餘。與余藏彄。以十度為率。余初負其一。勉強盡之。已覺半醉。王連負其九。引滿而起。始猶頹然。及張燭後。復勸酬如初也。王起謫籍。量移比部郎。時同舍有王居于 【 文邁】 者。京師人。辛丑進士。粗能詩。其狀最奇。長不過四尺。腹大如箕。腰背傴僂。步履蹣跚。遠望之。宛然一蜘蛛也。每綴班趨省。出入必偕。觀者填路。中丞喜談笑。王居于亦善諧謔。每遇兩人俯而相握手。仰而聽啟口。旁人無不絕倒。居于內人。頎而長。有才色。名聞都下。頗有輕薄子為俚詞嘲之者。○士紳短小者。如予所識。泰和郭司馬青螺 【 子章】 。餘姚孫刑部俟居 【 如法】 、常熟瞿都運洞觀 【 汝稷】 。皆渺小丈夫。貌類侏儒。然均為一時名碩。羽儀當世。真所謂失之子羽。○又內監徐姓者。長幾及丈。肥亦稱之。今上呼為徐大漢。其視王中丞。不及肩也。

  △士大夫華整

  【士大夫華整】故相江陵公。性喜華楚。衣必鮮美耀目。膏澤脂香。早暮遞進。雖李固、何宴。無以過之。一時化其習。多以侈飾相尚。如徐漁浦 【 泰時】 冏卿。時為工部郎。家故素封。每客至。必先偵其服何抒何色。然後披衣出對。兩人宛然合璧。無少參錯。班行豔之。近年公卿間。例遵朴素。惟協院中丞許少微 【 宏綱】 。朱紫什襲。芳馥遙聞。時年逾知命。而顧盼周旋。猶能照應數人。此公居官以廉著聞。蓋性使然也。又友人金赤城 【 汝嘉】 太守。家無儋石。貌亦甚寢。每過入室。則十步之外。香氣逆鼻。冰紈霧縠。窮極奢靡。至以中金為薰籠。又為溺器。而作吏頗清白。第負鄉人債數千。不能償耳。蓋八識田中。帶此結習。不能剷也。又如大司空劉晉川 【 東星。】 遇冬月。則御紗袍。遇暑月。則披紵袍。問之。則曰力不辦時服也。冏卿馮謙川 【 渠】 束帶時。缺其二三胯。同寅皆笑之。恬不為怪。此則似出有意矣。○江陵時。嶺南仕宦有媚事之者。製壽幛賀軸。俱織成青罽為地。朱罽為壽字。以天鵝羢為之。當時以為怪。今則尋常甚矣。今藩府賀其按撫。將領賀其監司。俱以法錦刺繡文字。在在皆然。價亦不甚■〈爫曼〉。蓋習以成俗也。又近年有一御史按江南。邑令輩至織成雙金刻絲花鳥人物。冒之溲器之上。御史安然享之。其人江西人。自甲辰庶常出者。

  △二品直拜三孤

  【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書。六年始得東宮三少。滿九年始加太子太保腰玉。惟閣臣以輔弼之重。不拘年歲。或太宰間以六年得之。他曹不得比也。近惟長垣李霖寰大司馬。以播功從憂中峻加少保。雖邊功優異。然他人以十二年得者。李在田間得之。其故官又僅右都御史也。且三孤必帶宮銜。而李竟無兼官。直至一品考滿。進少傅。始兼東宮太傅。蓋自嘉靖初。張永嘉以文淵吏書得少保。無兼官。今始再見於長垣。○永樂二十二年。仁宗即位。加大學士楊士奇少保。李東陽、謝遷。俱以尚書直拜少傅。時弘治十八年。上新即位。

  ○戶部

  海上市舶司

  勸農

  救荒

  金榮襄奪情

  陶少卿

  西北水田

  西北水利

  △海上市舶司

  【海上市舶司】太祖初定天下。於直隸太倉州黃渡鎮。設市舶司。司有提舉一人。副提舉二人。其屬吏目二人。驛丞一人。後以海夷狡詐無常。迫近京師。或行窺伺。遂罷不設。洪武七年。又設於浙江之寧波府。廣東之廣州府。其體制一同太倉。其後寧波尋廢。今止廣州一司存耳。蓋以寧波亦近畿甸。為奸民防也。按市易之制。從古有之。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後。與金國博易。三處榷場。其歲入百餘萬緡。所輸北朝金繒。尚不及其半。每歲終。竟於盱眙歲幣庫搬取。不關朝廷。我朝書生輩。不知軍國大計。動云禁絕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閩廣大家。正利官府之禁。為私佔之地。如嘉靖間。閩浙遭倭禍。皆起於豪右之潛通島夷。始不過貿易牟利耳。繼而強奪其寶貨。靳不與直。以故積憤稱兵。撫臣朱紈談之詳矣。今廣東市舶。公家尚收其羨以助餉。若閩中海禁日嚴。而濱海勢豪。全以通番致素封。頻年閩南士大夫。亦有兩種議論。福興二府主絕。漳泉二府主通。各不相下。則何如官為之市。情法可並行也。況官名市舶。明示以華夷舟楫。俱得住泊。何得寛於廣而嚴於閩乎。況邇年倭侵高麗。亦何曾問閩廣海道也。

  △勸農

  【勸農】漢大司農。為景帝所置。蓋改秦治粟都尉。而列之九卿。又別設搜粟都尉總之。重農事也。詩七月篇農夫。註疏為農田之大夫。郭璞云。今之嗇夫是也。束皙勸農賦云。考治民之賤職。美莫美乎勸農。蓋晉時猶重其官如此。唐時節度出鎮。尚兼營田使。而租庸使則以戶部尚書領之。至宋時州郡守臣。俱帶勸農使。元世祖中統二年。令各路俱設勸農司。最為近古。本朝宣德初年。添設浙江杭、嘉二府屬縣勸農主簿。成化元年。添設山東、河南等各布政司勸農參政。及府同知通判縣丞各一員。嘉靖六年。詔江南府州縣治農官。不得營幹別差。其重農如此。至穆宗初。大璫出領江南龍袍。遂改勸農廳為織造館。然余初有識時。尚見勸農舊扁于府署之門。今改換已久。問之人。不復曉各郡曾有此官矣。至于各大藩參政之設。久不聞銓除。然而無裁革之旨。意者幷其事于糧道乎。○偽鄭王世充。圍困將亡時。尚遣廷臣為諸道勸農使。史所云。丞郎得為此行者。喜若登仙是也。今承平反廢不設。何耶。○洪武三年。用韓公李善長言。置司農司於河南。設卿一員、少卿一員、丞四員。主簿錄事各一員。

  △救荒

  【救荒】嘉靖八年。以連歲饑荒。條議紛紛。多獻義倉社會法。惟廣東僉事林希元。上救荒叢言。言救荒有二難。曰得人難。審戶難。有三便。曰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錢。稍貧之民便賑貸。有六急。曰垂死貧民急饘粥。疾病貧民急醫藥。病起貧民急湯米。已死貧民急葬瘞。遺棄小兒急收養。輕重繫囚急寛恤。有三權。曰借官錢以糶糴。興工作以助賑。貸牛種以通變。有六禁。曰禁侵漁。禁攘盜。禁遏糴。禁抑損。禁宰牛。禁度僧。有三戒。曰戒遲緩。戒拘文。戒遣使。其綱有六。其目有二十三。皆參酌古法。體悉民情。上嘉其言。然竟不行。大抵救荒無他法。惟上官悉心經畫。如甲午河南一賑。則少卿鍾化民力居多。二貪令借賑自潤。竟寘重典。法始得行。若庚寅年給事楊文舉賑江南。恣意冥行。雖以墨敗。而孑遺已填溝壑矣。希元之疏。真荒政第一義。恨無人能舉行耳。○司馬光救荒疏云。富室有蓄積者。官給印歷。聽其舉貸。量出利息。俟豐熟日。官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誑誘。按此議亦荒政中良法。但行于今日。則有司先稱貸于富民。以實其囊橐矣。可望涓滴及貧民哉。

  △金榮襄奪情

  【金榮襄奪情】戶部尚書金濂。在正統景泰間號能臣。最後為言官所聚劾。疏辨甚苦。至辨匿喪一事尤支。其言曰。攻臣者。謂臣往福建時。母喪不臨。比回又不發喪。其時以軍務至重。但痛哭而行。後蒙取回。乞歸不允。夫金革之事。固不敢避。然必當奏請求放。俟上奪情。而後遵命可也。豈有聞訃漠然之理。即主上何由知其情而奪之。且宣德間。金為御史。已奪情巡方矣。其時非有金革也。蓋當時士風忍薄。凡遇喪而不得奪者。謂為無能見棄。故衰絰視事。習為故常。金則喪心之尤耳。歿贈沭陽伯。諡榮襄。豈非忝竊。

  △陶少卿

  【陶少卿】陳大司農 【 蕖】 主計時。國用苦乏。議開事例。以詿誤失官者。得復職。其休致林下者。得晉虛銜改章服。其時亦有應例援納數人。然皆貲郎異途。無清流肯屑意。有會稽陶蘭亭 【 允宜】 舉甲戌進士。素負才名。官比部。尋外謫。以黃州府同知罷歸。忽入貲如例。得改苑馬少卿銜。遂服金緋。謁撫按以下官。自稱少卿。置酒高會。鄉人姍笑之不顧也。或以陶高才早廢。借此玩世云。陳此舉祗為所厚同年尚進士芾地。然尚素犯名教。公論所棄。卒不可復。而詿誤一條。亦奉旨刪去。

  △西北水田

  【西北水田】西北開墾之說。始于元之虞集。暢于本朝邱濬。俱未見之施行。今上乙亥。徐孺東 【 貞明】 新入省垣。首申其說。蓋即所著潞水客談緒論也。疏上。江陵亦以為然。方見施行。而徐以所厚同里御史傅應禎。譏切時事。牽連謫去。又十年孺東從田間起。始奉上命。以尚寶少卿兼河南道御史。奉敕專理水利。事體甚重。未匝歲。竟無績可敍。徐亦自請歸。尋卒于家。然談者至今歎功之終于可成。惜徐未盡其用。余觀徐疏。或給牛于貧民。或責成于富室。俱窒礙未妥。惟選健卒分屯。及招南人占籍二說可用。但又欲于勾補軍丁之費。轉解京師。說又支矣。予以為不當官開。但當私開。又不當竟自私開。當設便利之術。不勒其必開。但誘之爭先願開。京師蛙蠏鰻鰕螺蚌之屬。余幼目未經見。今腥風滿市廛矣。皆浙東人牟利。堰荒積不毛之地。瀦水生育。以至蕃盛耳。水族尚爾。獨不可墾闢種蒔。如江南圩田之法乎。又南士入北庠。驅之如逐鵂鶹。此禁則暫弛之。下令江浙之人。能開田若干。即畀以勇爵。多者遞與加級。得世有其田。不願者俟其功大著。子孫得讀書。附入黌序。定額每邑若干人以待試。但嚴限其額。不得濫收。則浙東之為胥吏有力者。悉先相倡。自部署其曹偶以往矣。久之土著惰民。見磽确化為良田。亦見獵而喜。不待勸誘。爭占為己業矣。至于起科歲月之稍緩。履畝勾較之稍寛。是在當事者。臨事時變通之矣。○今上庚子。保定撫臣王應蛟。曾以海濱屯田奏効。上疏云。天津一路。從來斥鹵。無人耕墾。臣以江浙治地之法行之。今春買牛制器。開渠築堤。耕得五千餘畝。其蒔水稻者。每畝收四五石。蒔薥豆者。亦可一二石。始信斥鹵可變為上腴也。天津為神京門戶重鎮。養兵歲餉費六萬餘金。俱加派民間。若依今法墾得七千頃。可得穀二百萬石。非獨天津餉足。而司農亦不匱矣。且地在三坌河。海潮上溢。可以灌溉。請以防海官軍。用之海濱墾地。每歲開渠築堤。盡成良田。一面召民承佃。數年後。荒蕪盡闢。軍兵且屯且守。民無養兵之費。而保障益固矣。味此疏。則北方水利。明白著效如此。推之畿輔南北。再推之大河南北。其風土可施耕耨皆然矣。奈何泄沓因循。不一講究。坐視他日危困。哀哉。○徐孺東之開水利。已漸有緒。徐遽疏言。此役必成。可省江南漕運之半。此語聞。而畿輔士紳大怖。是且加賦吾鄉。遂入王御史 【 之棟】 彈章。而水田之役遂輟。王為直隸寧晉人。以故有桑梓巨害之疏。是後中原士夫。深為子孫憂。恨入心髓。牢不可破。至是汪澄源復興此議。其不掇奇禍幸矣。敢望施行哉。孺東誇詞。真足為大言僨事之戒。

  △西北水利

  【西北水利】汪澄源之撫保定。既以屯田有效上聞。至壬寅之春。復上條議。陳利便。其一以水利為言。疏略曰。臣謹按境內山川圖蹟。質以耳目聞見。易水可以溉金臺。滹水可以溉恆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國。漳水來自鄴下。西門豹常用之瀛海當諸河下流。故號河中。視江南澤國不異。至于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議督委各府佐貳一員及州縣正官。幷選南官中能識水利者。周循勘議。某處可築壩建閘。某處可通渠築堤。高則灌注。下則車汲。悉照南方開水田法。量發軍民夫役。以便宜處置。計六郡之內。可成水田者。奚啻數萬頃。每歲收穫。可益穀千萬石。畿輔從此富饒。永無旱澇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於南。取糴於北。此國家無窮之利也。疏下部覆。奉旨允行。此其說與水田相表裏。真西北永利。未幾汪去任。此議亦格。至今無敢議及。煌煌明旨。固不及彼中旁撓之衆口也。惜哉。○先是丁酉之冬。萬邱澤世德。開府天津。建議興水利。都水主事沈朝煥繼之。上並下戶部覆奏。世德言天津瀕海荒蕪地土。俱可屯糧。宜設法招集開墾。朝煥言天津南連靜海。北距直沽。盡屬膏腴。可以開墾。合二臣疏觀之。真兵農兩利之策。宜咨撫臣。開諭軍民。自備工本。官給印照。俾永為己業。三年之後。方許收稅。每畝輸穀一斗。中等六升。下者三升。耑備津門防餉之費。奉旨即舉行之。時萬中丞以禦倭創開幕府。止轄河間一府。故不他及。若汪中丞所轄。則畿南六府。延袤千里。無非上腴。兩撫境內。合之順天。已盡帝畿。倘並施畚鍤。則軍國所需。不必取給東南。明旨再三申囑。徒付空言。蓋北人滯執偏見。難以理喻如此。

  ○河漕

  先朝設海運衙門

  海運

  永平海運

  黃河運道

  宣大二鎮漕河

  汴河故道

  關陝三邊餉道

  賈魯河故道

  呂梁洪

  徐州

  泇河膠萊河

  膠萊便道

  泇河之成

  △先朝設海運衙門

  【先朝設海運衙門】文皇帝靖難後。初議遷都北京。以餽餉艱苦。乃於永樂五年八月。下廷臣會議海運。議已定。奏請於蘇州府太倉衞。設海道都漕運使司衙門。左右運使二員。秩從二品。同知二員。秩從三品。副使四員。秩從四品。經歷照磨各首領官及吏。悉依布政司。各沿海衞所。俱屬提調。奏既上。太宗如議行矣。又有言不便者。乃命再議。事遂中止。至正統七年三月。又命南京造洋船三百五十艘。由海運赴薊州諸倉。乃知海運一事。先朝未常一日不講究。後世習于便安。不復議及。即間有建白者。多旁訾掣其肘。蓋慮始甚難。小有蹉跌。罪及首事。即如向年徐尚寶 【 貞明】 開墾西北水田。終為忌者所阻。況海運乎。

  △海運

  【海運】元之海運。始于至正之十九年。止于天歷之二年。凡受五十年之利。初起時至燕者。四萬二千石。及其盛也。遂至三百六十萬石。其始建議者為伯顏。任之者為張瑄、朱清。嗣後又設立都漕運萬戶府。每糧石給價六兩五錢。以後香糯白粳。以漸加矣。其海道凡三易。最後開新道。從劉家港上船。過崇明放洋。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耳。至元順帝時。漕河不通。始納張士誠之降。賴其海道貢米。以活燕京垂絕之命。閩大將陳友定。又從閩廣大洋綱運雜貨至都下。以暫濟危亡。蓋海運之利如此。本朝遼東一鎮。歲餉專仰給于海運。文皇徙都北京。猶議立海漕都運使。得比布政司。已而中輟。今十三總中。遮洋一總。尚為海道設也。議海道自不得不議膠萊。以防海運之阻。隆慶五年。山東巡撫梁夢龍等。上海運議曰。今漕河多故。言者爭獻開膠河之說。此非臣所敢任。第考海道。南自淮安至膠州。北自天津至海倉。各有商販往來。中間自膠州至海倉一帶。亦有島人商賈。出入其間。臣等因遣官自淮安運米二千石。自膠州運麥一千五百石。各入海出天津。以試海道。無不利者。其淮安至天津。以道計三千三百里。風便兩旬可達。況舟皆由近洋。洋中島嶼聯絡。遇風可依。非如橫海而渡。風波難測。比之元人殷明略故道。實為省便。大約每歲自五月以前。風順而柔。過此稍勁。誠以風柔之時。出並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萬櫓。保無他患。可以接濟京儲。羽翼漕河。省挽牽之力。免守幫之苦。而防海衞所。犬牙錯落。又可以嚴海禁。壯神都。甚便。事下部覆。海運法廢已久。難以盡復。乞敕漕司量撥漕糧十二萬。自淮入海。工部即發節省銀萬五千兩。雇募海舟。淮揚商稅。亦許暫支萬五千兩。充傭召水手。詔從之。已而夢龍等。又上海運經理之要四款。如修葺大嵩靈山等衞城池。以壯門戶。增復利津等縣巡檢司弓兵。以資警備。及禁私從出遠洋等事。俱得旨嚴行。即遮洋一總。為給事胡應嘉議革未久。至是復設。時總漕王宗沐。又有海運三大勢。七便宜之疏更詳。並奉俞旨。此非遠年事也。

  △永平海運

  【永平海運】永平府。自嘉靖庚戌虜入之後。增設燕河石門二路。主客兵餉。歲需三十萬石。而盧龍地瘠。旱澇相仍。又無商估肯至其地。全仰給于穵運。艱苦最劇。撫臣溫景葵始倡通漕之議。繼之者則撫臣耿隨朝勘議覆奏。謂永平境內。有青灤二河。青為工頗鉅。似不必議。灤自永平西門外。經流一百五十四里。而至紀各莊入海。自紀各莊至天津。凡四百二十六里。悉傍岸行舟。其中放洋僅一百二十里。沿途有大小沽諸支河。倘中流遇風。隨處可泊。宜於紀各莊修造倉廒。事半功倍。可為左輔永利。部議以為然。詔下行之。自是每歲通漕。盧龍一鎮。稍得休息。而近灤諸邑。遂稱樂土。時值嘉靖之末。接隆慶初元。主之者。華亭相與雷司空 【 禮】 也。乃知北方轉輸。一切車馬全不足恃。漢唐都關中。俱視漕河通塞為盛衰。即故元運道一梗。而國隨之。使永平此議。在相嵩當事時。其疏亦必見格。可見海運之難。亦難於慮始耳。

  △黃河運道

  【黃河運道】景泰四年。張秋河淺。漕船不前。河南參議豐慶建議。請自淮安之清河口。入黃河至開封府滎澤縣河口。轉至衞輝府胙城縣。泊於沙門。陸輓三十里。即入衞河。船運至京。詔下總漕諸臣覆議。卒見沮。然山東運道有梗。此亦可備緩急也。是年河南僉事劉清。亦言自淮至滎澤。轉入沁河。經武陟縣馬曲灣。裝載岡頭。一百九十里。引沁水以入衞河。行人王宴。亦如清言。欲開岡頭。置閘分沁水。南入黃河。北入衞河。只費衞輝一府稅銀糧。便可挑濬。帝命侍郎趙榮。同宴相度。還言不便而止。今遙計之。開二百里之沁。不如開河三十里之便也。三人所議大抵皆同。第就中微有曲折小異。然始終不用。蓋是時方用徐有貞治河于澶濮間。已稍見功緒。宜其言之不售也。然用之亦未必成。請以膠萊近事驗之。是時陳芳洲之權。可得比江陵之十一乎。○按隋煬帝開永濟渠。因沁水南接于河。北通涿郡。此時都關中。欲遊幸廣陵。固宜取道于此。然借沁通河。則明效已見。今以沁水較濟汶。固云遼遠。然有成蹟可循。則預防不虞。亦何惜迂道二三程也。然難與守經者言矣。

  △宣大二鎮漕河

  【宣大二鎮漕河】宣府大同二鎮。糧餉運道最苦。嘉靖末年。行穵運之法。山谷崎嶇。率三十石而致一鍾。當事者憂之。時御史宋儀望按其地。疏稱桑乾河。發源於大同縣甕城驛之古淀橋。會衆水而東入京師之蘆溝橋。凡一千里至塞上。在大同。則下邨稍有亂石。在宣府。則黑龍灣有石崖亦險。但石險不過四十五里。而水自深即淺者。亦盈二三尺。欲加疏鑿甚易。時撫臣侯越。曾駕小舟。自懷來衞至下村龍灣。俱坦途無沮。又自懷來運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達古淀橋。則河之通濟甚便。疏上。下兵部。長部者為聶貞襄 【 豹】 。極主其議。且云前任都御史趙錦。亦曾使人從桑乾河舟行千里。直抵大同鎮城。今稍加疏瀹。遂可通漕。又河成可以捍虜騎。其策最善。詔命會工部議之。長部者為歐陽必進。憚於興役。謂道遠費煩。請再加勘明舉行。歐與相嵩姻厚。遂遏其議。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無人談及。幷不曉塞上有此渠可漕矣。

  △汴河故道

  【汴河故道】天順八年七月。都察院都事金景輝言。會通河自安山北至臨清。二百五十餘里。僅有汶水。若春月少雨。則水脈漸微。而舟行淺滯。其汴梁城北陳橋。舊有古河一道。北由長垣。經曹州至鉅野縣安興墓巡檢司地界。乃出會通河。合汶水通臨清。每秋水溢。有舟往來其間。惟陳橋迤西一舍許。水道淺狹。水小之際。不能流通。請興工開浚。亦可分引沁水。仍置二閘。以司啟閉。則徐州臨清二河。均得利濟。而會通河之水。亦皆增長。且長垣曹鄆諸處糧稅。可免飛輓之勞。而江淮民舟。又可由徐之浮橋。達陳橋至臨清。而無濟寧一路壅塞之苦。其利多矣。事下工部。請按實以聞。其後亦格不行。按景輝所議。則由汴入汶。其遺跡尚存。更不假開鑿。僅稍煩疏導之勞耳。比之景泰中。三臣建白。尤為簡便省費。此說當時已置高閣。然亦取給沁水。以資漕河。則沁在西北。有濟軍國多矣。近日范少參一疏。大同小異。可備采擇。

  △關陝三邊餉道

  【關陝三邊餉道】故太宰倪文毅 【 岳】 在事時。見關中三鎮。轉輸不給。曾上疏云。今關陝所需。皆出山西、河南。此三省俱近黃河。其中雖有三門、孟津之險。然漢唐糧運。皆由此濟。即今鹽船木筏。往來無滯。今計山西米豆。必運至榆林諸倉。河南必運至潼關、陝州諸倉。諸州衞皆瀕海通舟楫。可免陸運之苦。況黃河當潼關之地。北連渭河。渭東流接洛河。可通延安。渭西流接涇河。可通慶陽。龍門之上小河徑通延綏。稍加修葺。必可行舟。是在按求古跡。何處可避險。何處可陸運。何處可立倉倒運。何處可造船裝運。勿憚一勞而失永利。事竟不行。

  △賈魯河故道

  【賈魯河故道】今上甲辰。泇河告成已年餘。既而南陽稍淤。異同之說遂起。時中州范岫雲 【 守己】 以降補在京上疏。其略云。河工之需。用銀八十萬。動夫數十萬。過計者不無意外之虞。況挑築於此。能保不橫決於彼。何不別求利便。以為永圖也。臣嘗往來沁口諸處。見沁水自山西穿太行而南。至武陟縣東南入河。十數年前。河沙淤塞沁口。沁水不得入河。乃自木蘭店東。決岸奔流入衞。彼時守土諸臣。塞其決口。築以堅堤。仍導沁水入河。而堤外遺有河形。直抵衞滸。固至今存也。若于原決築堤處。建一石閘。分沁水一派。東流入衞。為力甚易。再將原衝河形。補加修濬。兩岸培為縴道。為力亦易。計其功費。用銀不過二三萬。用夫不過三萬餘名。而大工告成矣。乃引漕舟自邳州遡河而上。直抵沁口。因沁入衞。東達臨清。則會通河可以不用也。若謂遡河數百里。或有灘溜之患。無縴道之便。則又有一河可繇者。查滎陽之東。廣武山南。一水東流。經鄭州中牟之北。祥符之西。繇朱仙鎮南。經尉氏、扶溝、西華之東。沈邱之南。在元時名為鄭水。土人名為賈魯河者也。南至周家口。與潁水合流。名為沙河。至潁川正陽鎮入淮。直抵淮安。今自正陽至朱仙鎮。舟楫通行。略無阻滯。自朱仙鎮而北而西。至鄭州西北惠濟橋地方。不及二百里。河身略窄。稍當修濬。若于惠濟橋西。開一支渠。分水一派。北入黃河。不及二十里耳。渡河而北。直入沁口。為道甚便。如謂鄭水微弱。不任漕舟。則滎鄭之間。又有京水、索水、須水諸泉。皆可引入鄭水。以濟漕挽舟。每二十里建一石閘。如會通河之比。則蓄泄有時。水自裕如。計其工費丁力。亦不過四五萬兩耳。若此道既通。則漕舟出天妃閘。即由洪澤湖入淮。遡淮入潁水。遡潁入鄭水。牽挽尤穩。黃河又可不用矣。雖衝溢萬變何慮焉。如河流安妥。不至侵漕。則夏鎮南陽之間。仍加修濬。兩利而俱存之。分舟並進。可免守閘之困。如河流變遷。東道有梗。則專由鄭水。而徐呂之道可無問。便利之策。無逾此者。臣懷此已二十餘年。因會通河無阻。不敢輕言。今屢濬屢塞。而黃河又衝決無時。侵逼益甚。與其竭海內脂膏。以填不測之壑。孰若改弦易轍。就此易竟之功緒也。如果臣言可用。先將武陟迤東至于衞水之滸。東西百餘里。原有河身故道。發夫萬餘名。及時挑濬。約深一丈闊十丈。却于木蘭店東。築堤處所。修建石閘一座。分導沁水一派。東行入衞。舟至則啟閘以通漕。舟盡則閉閘以掩水。明歲春末。其功可成。姑將漕舟遡河而上。由沁入衞。以濟目前之急。却于議修濬朱仙鎮迤北。至惠濟橋迤西。分導鄭水以通漕舟。則帑藏民力。可省百倍。而國家之利賴無窮矣。疏上。得旨下部行總河及河南撫按。勘議具奏。按范疏所陳。與景泰天順間諸臣建白略同。而其說更詳。及今查勘。即命范往任其事。亦可濟惠通河之梗。

  △呂梁洪

  【呂梁洪】徐州呂梁。為宇內險道。自唐尉遲恭開鑿。始通舟楫。至宋元祐間。漸成通渠。本朝遂以為運河。然其下亂石如鰐齒排連。驚湍如蛟涎噴薄。孔子觀瀾處。稱為懸流三千仞。流沫四十里者。即其地也。遇水溢時。順流者一瞬而下。逆泝者以尺寸許。若值旱涸。行舟一遭伏石。立葬魚腹。余幼時侍先人過此。聞其險已漸夷。然猶用縴夫二百人挽一舟。老稚相顧無人色。自後以應試北上。則所謂水底嵯岈。俱沒不見。蓋為淤泥所壅。河身日高。蘇子由所云。呂梁齟齬。橫絕乎前。竟成安流。其後數年。則泇河告成。行旅不復取道彭城。其管洪主事。高枕空壘。闃無一客可延接矣。

  △徐州

  【徐州】徐州為古彭城。劉、項、備、操所爭之地。南北分裂。視此地得失為強弱。本朝以直隸降而為州。然領豐、沛、蕭、碭四邑。封疆亦已不狹。但州守權輕。屬城不盡奉約束。僅一憲臣居城中。稱兵使者。而一參戎同事。所部兵止數百人。脫有風塵之警。立見瓦裂。宜改徐為府。以其分土為彭城縣。幷舊屬邑而五。南則益以邳宿。北則益以鄒滕濟寧。便可屹然成壯郡。予向有此臆見。近日李修吾中丞撫江北。亦主此議。竟以時論不同而止。要之是舉必當亟行。若遇有事更張。不免亡羊補牢矣。○徐州卑濕。自堤上視之。如居釜底。與汴梁相似。而堤之堅厚重複。十不得汴二三。余見彼中故老。皆云目中已三見漂溺。須急徙城于高阜。如雲龍子房等山。皆善地可版築。不然終有其魚之歎。又城下洪河。為古今孔道。自通泇後。軍民二運。俱不復經。商賈散徙。井邑蕭條。全不似一都會。宜仍遣漕艘之半。分行其中。以防意外之梗。今守禦單弱。千里幾無行人。一旦草澤奮臂。此地仍為戰場矣。

  △泇河膠萊河

  【泇河膠萊河】泇河初議。費數百萬。先朝往勘者。及身當其事者。皆謂斷不可開。屢議屢止。至潘印川 【 季馴】 司空。始以挑河餘力。尋葛墟嶺故道。尚未暇濬治。而舒中陽 【 應龍】 稍從韓莊疏鑿之。繼之者如楊后山 【 一魁】 。褚愛所 【 鐵】 諸公。俱相度經營。漸有次第。至劉晉川 【 東星】 在事。則功已將半矣。迨李霖寰 【 化龍】 從平播起任河事。遂決計專治泇河。初尚淺淤艱阻。今遂成康衢。避淮黃三百里之險。而所費不及先朝所估十分之二。真不世功也。因思膠萊河亦必可開。往年江陵當國。用劉白川 【 應節】 、徐鳳竹 【 栻】 二人謀。銳欲圖之。以劉為南司空主之。徐則以少司空奉敕專領其事。時李敏肅 【 世達】 撫東省。亦主其說。勸江陵亟成之。既而東省仕紳。苦于徵發。羣起譁之。即江陵亦不能違改。二人他用。役亦中罷。其膠河之中梗者。僅百餘里。沙石磽确。畚鍤良難。要之不過如泇河之葛墟止矣。今國計方絀。或難興此大役。妄意水道所不接處。南北各設一城。以為發運收運之區。中道再築一城。為運夫憩頓之所。三城各以州邑衞所佐貳守之。度起車至入舟。僅三數日。可尅期搬運。而總以一戶部郎專管。如隋唐洛口、河陰。及本朝臨、德二倉事例。其道近費省。似亦策之次者。余曾間語言路諸公。頗亦首肯。終未有抗疏及之者。蓋慮始之難。久矣。○泇河之成。工部郎梅春宇 【 守相】 功最多。僅得加四品服俸。尋積資陞副使去。竟未有以酬其勞云。

  △膠萊便道

  【膠萊便道】淮河之北岸一里。名支家河。安東縣至海州路也。自支家河至漣河海口。共三百八十里。其外即為大海矣。又歷贛榆縣。至安東衞。即山東界。由安東衞過石臼所、夏河所、靈山所。遂至膠州瞭頭營。又至麻灣海口。共二百八十里。俱循海壖而行。其中止有馬家灣為陸路。此則須以畚鍤開通。然只五里而近。一入麻灣口。即從把浪廟。經平度州以至萊州。所屬海倉口俱小河。共三百七十里。自海倉口入大洋。便直抵直沽天津衞。凡泛海共四百里。蓋所疏鑿者止五百里耳。疑其未然。但此嘉靖十一年。御史方遠宜親歷彼方。彙為圖說者。其後山東副使王獻言之。未幾給事李用敬。御史何廷鈺又言之。皆不果行。至萬曆三年。南工部尚書劉應節。始建議直任膠萊河之役。謂膠州南北不通者。約百五六十里。然溝與湖居其半。應挑者止數十里。可借潮水通漕。而無放洋之苦。劉即山東之濰縣人。生長其地。所談較方遠宜更確。時江陵公力主其議。又選藩臣有才者佐其事。時山東參議李學禮為上佐。具疏條其便宜更詳。興工未幾。齊魯縉紳大譁。且詈劉荼毒桑梓。將甘心焉。劉惴甚謝役。江陵亦無如之何。工遂中罷。至今無敢議及者。按此為元人所濬故道。以避海運不轉尖。可免成山諸島之險。最為省便。今談者俱云。若不興工。則中間分水嶺陸路二百里。可從舟次車剝再入水即抵直沽。亦是便計。余向有建城置倉之說。蓋本於此。當時劉白川上疏。只云以萬夫之力。興數月之工。榷數萬金。掘數十里。何憚而不為。其說鑿鑿。不知東省何以譁。江陵何以輟。任事蓋難言之矣。

  △泇河之成

  【泇河之成】李少保 【 化龍】 濬泇河通漕。甫一年而以憂歸。代總督者曹時聘也。曹素無素絲之譽。適南陽堤稍壞。曹遂思大興工作。因以為利。謂泇不足恃。而河且為大害。請發帑金六十萬。留漕糧四十萬。以遏大河之決。工科給事宋一韓從而和之。謂河不勝徙。安可勝避。且云河潰昭陽。害及祖陵。治河諸臣。擇輕避重。圖易辭難。蓋暗攻少保以佐新督興工之議。李不勝憤。從憂中上書。謂臣非棄黃而事泇。勢不得已也。泇以二百六十里之安流。代三百六十里之險道。八千運艘。不兩月過盡。謂非百年永利耶。向非臣丁憂。則一年開泇。一年挽黃矣。臣以時勢艱窘。圖為國家省費。故泇之成早。臣得以二十萬成前估三百萬之工。黃河之成遲。故臣不得以數萬成今估八十萬之役。臣誠無所逃罪。蓋明指新河臣谿壑其中。且六十萬後。又請二十萬也。旨下。姑調停之。命催新工而已。大功不賞。而媢妬之輩。彈射已及之。真令人解體。○丙午之八月。曹時聘又上疏極稱舊河臣李化龍開泇之功。且云自臣接管改挑後。三十三年及今年。糧艘盡數渡泇。則泇之可賴。昭昭耳目。仍列善後事宜以請。蓋借以完興工之局。而八十萬之帑金。四十萬之漕糧。俱銷歸無存矣。工科既不駁。上亦允其言。不復詰。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